電影訊息
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

东方的承诺/巨塔杀机/黑幕迷情

7.6 / 260,947人    100分鐘 | Canada:96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史蒂芬奈特
演員: 娜歐蜜華茲 辛妮庫薩克 維果莫天森 文森卡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嘩啦啦

2008-01-07 06:48:06

《東方承諾》:柯南博格的形式美


《東方承諾》(美)2007
導演:大衛柯南博格

個人對導演大衛柯南博格的強烈印象還是當年的恐怖片《蒼蠅》。人變異蒼蠅的過程充斥驚心的恐懼和作嘔,而結尾處人性的噴薄卻讓人感到溫暖和激動。那麼多年那麼多的恐怖片,只有《蒼蠅》和日本的《幽暗水底》讓我有著記憶猶新的感動。
柯南博格的作品一直是獨立於主流之外的,對於暴力行為所產生的傷害有著獨特的審美與解析。他所闡述的暴力意念很通透,很個性。幾乎是在裸露中探查暴力的根源以及對於社會的作用。在柯南博格的理念中,暴力是人類天性中無法迴避的慾念,即使是社會文明已經將美好事物覆蓋於人性的劣根之上。因而,柯南博格的作品可以了解為一直在努力探尋暴力的根源。
但是,柯南博格作品中對於暴力的展示幾乎是迷戀式的高度刻畫。作為CULT高手,在形式上揣摩自我研究的課題實質證明意在摸索自我解析的途徑。柯南博格的魅力不是肆意而為的放縱,不屬於那種追求反其道而行的刻意發洩。而是通過精煉而出的黑暗事物達到與自我思維的一種溝通,很個人化。所以,大眾看到了形式化的暴力影像僅僅是表象的真實。更為準確的內裡是,柯南博格試圖通過單一的僅僅圍繞暴力現象而形成的一種摸索和突破,核心還是探尋暴力的根源。
《東方承諾》與導演的以往作品不同之處在於將溫情大力融入作品之中,這無疑與導演年輕時期的《蒼蠅》有著某種暗合,而與耳熟能詳的《撞車》、《暴力史》的種種異化有所不同。按照本片小品式的格局以及刻意收斂的種種敘事細節,《東方承諾》更像是一種模式化的暴力儀式,濃縮了導演對於暴力概念性總結。
影片讓人很清晰的感受到在倫敦的俄羅斯黑幫的內幕和規則,這與經典《教父》有些相似。故事情節與人物塑造多少讓人想起《無間道》的臥底概念,而其他種種也是疑似為俗套劇情安排。而且,影片的很多理念借鑑於東方文化,如加入黑幫的儀式、如環環相扣的命運報應,以及片名中使用承諾這個詞彙。其實,《東方承諾》更像是導演對應主流電影的一種表達。然而,這樣的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柯南博格影像上的形式化美感,這也是柯南博格電影的強勢所在。
首先,柯南博格刻意的將種種戲劇性因素統統淡化,觀眾僅僅依賴純熟的暗示跟進故事情節。重要的是,柯南博格營造的暴力世界的味道,是那種形式化的影像處理。《東方承諾》的影像一直很平靜,漫不經心一般。但凝練出來的味道卻是讓人心儀和心悸的壓抑,這暗合了人們對於暴力世界的日常心理,好奇又恐懼。
柯南博格作品的獨特魅力就是對於暴力行為的影像展示。影片並未以打殺為目的,僅有的兩段割喉段落就直截了當的顯示了蕭殺之氣,是暴力行為的直接觀感。這種還原於真實也藝術化的處理實質是對於生理現象的客觀展示。所以,柯南博格式的暴力的形式美分外有力。觀眾可以一面感受暴力行為的殘酷恐怖,一面也有對暴力行為的崇拜和生理依賴。這就是導演的理念,展示真實世界中客觀的無法否定的冷冰冰一面。
影片對於暴力概念的頂禮膜拜在於著名的「浴室裸殺」。這個段落中,畫面的亮度足夠展示男性身體的力量美,雨果維森特的完美身材足夠延展到古希臘的男性美範疇。這樣的人性典範身無寸縷搏殺兩名對手,而換取生存的權力。從生理上,這種赤條條的狀態是文明人有所顧忌的;從心理上,對於暴力的遭遇也是大眾不能接受的。於是,暴力的作用在純美影像中發揮的指向很清晰——人性中赤裸裸的暴力舉動是顯而易見的,人皆有之的。而過程中閃爍的兵器的光芒與鮮血交織在柯南博格的形式美學中,暴力行為以殘酷而黑暗的色調噴薄而出。觀眾依舊可以感受腎上腺分泌而產生的快感,同時理智也告誡自己對於真實暴力的遠離和迴避。
《東方承諾》中對於黑幫體制的刻畫雖然筆墨不多,但整個體系的功能則不言而喻。在加入黑幫的儀式中,雨果維森特的身體再次展露。這次不是浴室中的好勇鬥狠式的生存維繫,而是在權力和體製麵前的儀式化符號。換言之,柯南博格的這次胴體演練的目的是讓人相信,再健碩完美的體魄在體制和勢力面前也無非是沙粒一顆,符號一個,棋子一枚。因而,那些身體上的刺青(黑幫組織)也代表個體在暴力世界中的渺小和空泛。從這個角度來看,柯南博格選擇神秘的東方性黑幫也是有道理的,更容易突出個體生存面對暴力行為真正狀況的社會性詮釋。
《東方承諾》是導演格局最小,溫情最多的一部作品。與其說迎合主流,不如說柯南博格的個性傾向已經趨於大眾。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如此這般的順應主流商業電影,但柯南博格還是運用高超的影像還原了自我的母體命題——對於暴力世界無法改變的現實下的鮮明抨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