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

几近成名/成名在望/成名之路

7.9 / 294,600人    122分鐘 | USA:162分鐘 (director's cut) | Croatia:152分鐘 (DVD extended cut)

導演: 卡麥隆克羅
編劇: 卡麥隆克羅
演員: 比利庫達普 法蘭西絲麥多曼 凱特哈德森 傑森李 派屈克福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ipPo

2008-01-07 08:01:16

搖滾背後.


首先有一點很遺憾,在豆瓣上,這個片子到現在僅僅有29個評論而已.我是昨晚看完almost famous的,今天早上去電影院去看了"藍莓之夜"(本打算看頭名狀的,結果不趕趟),搜了下,王家衛的這新片子卻已經有了近200的評論,簡單說下後者,越來越讓我不喜歡王家衛了,我知道我膚淺,但我依舊要說他的片子屬矯情裝純派,不可否認,他的電影裡面有太多唯美的畫面和撥動心懸的台詞,可總覺得那種墨嘰和矯情讓我受不了,至少這部片子並沒有闡述出多少新內涵,而愛情是無比真實的,不習慣這樣的刻畫,可能我已經老了吧.

回到almost famous,先讓我們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為搖滾而瘋狂的人們是為了什麼?Rock star們又是是為了什麼?

撇開和佩妮有關的愛情,影片其實一直都著力地在探索著這兩個問題,或者說,影片裡我最關心的也正是這兩個問題,至於羅素和他其餘幾位樂隊成員有著怎樣的內心起伏和彼此猜忌,我其實是不怎麼感興趣的.搖滾下滋生著各種各樣的情愫因人而異,而各種情愫下的搖滾體驗卻都是大體相似的.

應該說,導演對這些生活在搖滾圈內的人們是抱著揪心與憐惜的態度的,和我這個曾經對搖滾一度非常著迷的人一樣,欣賞他們時而張揚乖戾時而低調傷感的個性,喜歡他們時而隨性灑脫時而如孩童般任性的態度,甚至還不知不覺地模仿過他們的pose和fashion.但音樂終究是在空中飄蕩,在腦中縈繞的東西,現實中的一切讓那些搖滾明星,同時也讓我們迷惑著,輾轉著,也痛苦地掙紮著.

搖滾張揚因為它反感傳統的條條框框,搖滾低調傷感因為它洞悉內心的孤獨和在喧鬧中徘徊時的寂寞,搖滾隨性灑脫因為它有著上天寵愛著的天真,搖滾任性甚至激動因為它有著反叛的精神.

可那些在舞台上起歌的人們在真實來臨的時候還用那延續著的虛無的快感陶醉著自己,當這陶醉結束的時候,不惜用藥品和狂歡來填補,且不去在意對肉體的傷害和對內心的麻痹,漸漸地,他們習慣了逢場作戲,忘記了什麼叫真情實感,而走到這一步,是搖滾的巔峰,也將帶領那些歌者們走向精神的深淵.

佩妮和羅素的愛情--如果可以說是愛情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這種生活狀態的犧牲品,他們可以縱情四海,可以彼此欣賞,但往往都是以錯過,和一方的失落而告終.因為愛情遠遠不只是兩個人的姿態,更是內心深處的交流和彼此珍愛.再說在飛機險些遇難的那一刻,5個人都說出了心中隱藏最深的難堪和傷痛,呵,這些平時高傲不可一世的Rocker們,與死亡面對面的時候,一切都那麼的脆弱,一如他們的精神武器遇到現即時的不堪一擊.

最後後羅素在佩妮的召喚下還了威廉一份朋友的關懷,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簡單的道歉,正是在這點上,導演給了這些搖滾明星們另外的希望,也給了威廉和羅素一份慰籍,這來自朋友,更是來自音樂.可多少人,多少那些搖滾著和搖滾過的人們能得到這樣的際遇呢.恐怕並不多吧.....

說得多了點,但最後還是要提一下威廉的母親,她本身就是個教師,且和音樂有關,可能是刻意這麼安排吧,兒子女兒和她的心情卻有著太多的不同,她在電話那頭無聲哭泣的那一刻,我想一定打動了太多兒子們的心了吧.

有時候我覺得上個世紀6,70年代真是讓人神往,想像一批批年輕人和"StillWater"一樣端著吉他坐著大巴邊走邊唱.而現在的我們,被無孔不入的商業化氣息嗆得喘不過氣來.不管怎麼樣,我始終堅信搖滾是犀利的,是不會消逝匿跡的,因為他代表著人心最純樸的一種需要,甚至有時候只是出於一點點虛榮心罷了.

搖滾是種精神,也是種經歷,不可能期望誰能完好無損地從裡面走出來,但帶著傷痛和感悟離開了那個深淵,我們都將是富有的,這財富,正是音樂賜予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