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綁票通緝令--Ransom

赎金/绑票通缉令(台)/赎金风暴(港)

6.7 / 135,565人    121分鐘 | USA:139分鐘 (special edition)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Cyril Hume Richard Maibaum
演員: 梅爾吉勃遜 蕾妮羅素 Brawley Nolte 蓋瑞辛尼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藍皮

2008-01-08 09:38:38

置死地而後生的決策


週末看《綁票通緝令》,過癮啊。既然豆瓣上只有一個評論,那我就多費點神從劇情講起:

一位白手起家的航空巨富兒子遭綁架,在與綁匪通話中,這位父親意識到綁匪不僅僅為了錢這麼簡單,而是仇恨富人,這就意味著即使支付了200萬贖金,兒子並不能活命。因此,這位父親在贖回兒子未果之後,作出了一個驚人舉措:通過電視直播公開宣佈不向綁匪支付贖金,那200萬美元用來作為抓住綁匪的懸賞。綁匪被逼無奈,只好殺掉同夥後並交回孩子後領取賞金。但綁匪最終被識破並死於父親槍下。

這部12年前的電影情節不復雜,轉承啟合都很符合好萊塢模式。但是父親的驚人之舉是個大突破。這叫啥?置死地而後生啊。遭遇綁架是個很極端的衝擊,在這種狀況下能夠理性分析並迅速作出判斷,是大智慧。電影也因此衝突迭起:綁匪和父母、綁匪和父親、、綁匪和綁匪、父親和警察、父愛和母愛……編劇夠絕的。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那則爛到透頂但還是被廣泛傳誦的「溫水煮青蛙」試驗。實際上,就算是開水,很多人還是選擇了按部就班處理事情。影片裡面,警察、公眾,甚至母親,都選擇了支付贖金換回孩子的思路,實際上,這明顯是條死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如此?撇開親情和冒險因素不說(這當然是主要因素,為了便於分析,還是暫放一邊),對綁匪的分析不到位是問題核心所在。綁匪想要錢沒錯,但是他更仇富。父親正是吃透了綁匪的心理才出此上策。果然峰迴路轉,先前把大夥耍得團團轉的綁匪,現在被父親的懸賞逼得發瘋,但又不能殺了孩子——這是唯一的翻身機會啊。如此,事情才有了轉機,最終被父親大翻盤。

這是一部男人電影,因為我想沒有女性觀眾能夠接受片中父親的懸賞舉措。實際上整部片子就是圍繞父親來發展劇情,所有的衝突皆因父親而起,結局也由父親來完成。父親,就是理性的象徵,所以這又是一部理性勝利的片子。

最後再來看看一些可能性:如果父親不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故事成立嗎?NO!沒有商業層面交換意識的準備和對對手的分析把握,這個故事不成立。如果主角是母親,故事成立嗎?NO!母親是感性代表,不適合承擔理性角色,真要往下做,也就是美國版的《秋菊打官司》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