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To Each His Own Cinema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

6.8 / 5,233人    100分鐘 | Canada:119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公園仔

2008-01-10 05:55:46

各有各的演繹


香港的法國電影節開幕電影是《To Each His Own Cinema》(Chacun son cinema),香港把戲名譯作「給康城的情書」,並非直譯,卻譯得不錯,因為電影是像去年的《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的玩法,找各國名導演用同一個題目每人拍一段短片。上次找了20個(組)導演,每人拍五分鐘自己心目中的巴黎,作為2006年康城影展的開幕片。今天是康城影展60大壽,找了32位名導拍了31段三分鐘的短片,主題是他們心目中的電影院印象(their state of mind at the moment as inspired by the motion picture theater)。除了老而彌堅的Manoel de Oliveira用了默片手法拍了個教宗遇上赫魯雪夫的故事,大部份導演都直接拍了在電影院或其他放電影的地方看電影的場景,情況就有點像各人拍一個自己版本的《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98歲的 de Oliveira(仍在執導電影,去年拍了一個布紐爾《青樓紅杏》40年後的後續)是從默片走過來的人,用默片來跟教條主義開玩笑,他最有資格。

有點諷刺的是,這部集體創作每每回憶著膠捲(底片)光影的美好年代,影片在大會堂首映時播的卻是VIDEO,完了之後還出現PLAY(>)的符號,我坐在第一行也嫌螢幕太小。是臨時拿不到膠捲拷貝,還是片源本身就是VIDEO呢?在戲院上畫時也是這個DVD畫質的版本嗎?數位放映不緊要,但至少要是高清數位嘛。

可能我喜歡電影多過喜歡巴黎,也可能三分鐘比五分鐘來得更精密緊湊,我覺得《給康城的情書》整體比《我愛巴黎》好看。我最喜歡波蘭斯基的〈Cinema erotique〉(色情電影),不賣弄大師氣派,夠膽拍個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簡單完整得來具戲劇效果。這類群星賀壽的貼金派對,實在沒必要花太多人力物力去應酬,波蘭斯基不借外力,純粹以故事取勝,是自信的表現。壓軸的堅盧治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不及波蘭斯基過癮。說實話,從這些短片可以看到,在漆黑的電影院裡,不論是螢幕上或是座位間,很多印象都跟性和情愛有關。波蘭斯基在他自家的電影院放映著的,正是法國名片《艾曼妞》(Emmanuelle)。

近年華語影片在國際影展上舉足輕重,好萊塢和歐洲電影也非常重視中國市場,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31部短片華人導演佔了五部。可能我有偏見,31部短片我覺張藝謀和陳凱歌拍的算最難看,技法一流,像在拍奧運宣傳片,玩中國懷舊風格,內容空洞無物。侯孝賢和王家衛其實也不特別出色,明顯帶著招牌包袱,只有蔡明亮比較有意思。個人認為,應該拿走陳凱歌和張藝謀來換個韓國代表,然後拿走王家衛來換個泰國代表,另加賈樟柯拍三分鐘當年他們在北京電影學院偷偷播翻版藝術片VCD的歲月。當然,東道主法國發邀請時有她自己的盤算。


* * *

前幾天有網友留言,說舒琪把《To Each His Own Cinema》直譯做「致每個人的電影」,意思有誤,他說:「不要以為《致每個人的電影》是 To Each His Own Cinema 的直譯,To Each His Own Cinema 的直譯應是《各有各精彩》,這部電影是眾多導演發揮想像力,表達對電影觀感的作品。」

我英文不好,但也覺得不能見有「To Each..」就直譯成「致每個人」。

我google了一下,發覺網友的批評有理,「To Each His Own」是個idiom,解作「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中文可翻成「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舒琪今回看來是搞錯了。

現在影片的中文片名意譯成「給康城的情書」,是有增值的佳作,但如果沒有那麼好的點子,要直譯英文原意,應該如何呢?我問了好些朋友,得到的答案也各有不同:

各得其所(跟留言網友提供的《各有各精彩》一樣,缺了「電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影
各有各的電影

有趣的是,其實英文片名也是由法文譯過來的,法文原名是「Chacun son cinema」。我不懂法文,查一下網上字典,Chacum解作「每人」(everyone),son是「他」或「他的」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IMDB的資料說電影的國際英文片名是「To Each His Cinema」,少了個「Own」,卻似乎較接近法文原文。為什麼現在的英文譯名多了個「Own」?

如果要我直譯戲名的原意,我會譯做「各有自家的電影」。如果可以放鬆一下,不如就喚作「各有各的演繹」。

* * *

題外話,舒琪的文章說有「35個導演(其中有兩對是兄弟導演)、33部短片。」這跟IMDB的資料一致,但法國電影節的官方場刊卻說是32個導演拍出31部短片,少了美國的高安兄弟(Ethan Coen & Joel Coen)和大衛連治(David Lynch)。放片時我好像有見過後者,但高安兄弟則沒有印象,有人可以解到這個失蹤之謎嗎?

原文刊於: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4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