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V怪客--V For Vendetta

字仇杀队/煞(港)/怪客(台)

8.2 / 1,178,602人    132分鐘

導演: 詹姆斯麥克特格
編劇: 安迪華卓斯基 拉娜華卓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雨果威明 史帝芬瑞爾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行走的筆尖

2008-01-11 03:15:07

一個腰部以下的叛逆


一個腰部以下的叛逆:電影《V字仇殺隊》 

文/王怡


    沃卓斯基兄弟在《駭客任務》三部曲後,推出這部對恐怖主義立場曖昧的電影。今年2月在柏林電影節亮相,直到最近一區推出DVD,爭議之聲仍不絕於耳。電影把英國史上著名的「火藥陰謀案」,搬到了想像中的極權主義英國。當年沒能炸掉王室和上下兩院的天主教狂熱分子蓋?福克斯,搖身變成大眾民主的鬥士,最終利用倫敦地鐵炸毀了古老的國會。影片原定在去年11月5日,也就是「火藥陰謀案」400週年紀念日舉行首映,因其對倫敦地鐵爆炸案的渲染與聯想,而被迫推遲到今年上映。

    1605年,火藥成為這個世界的關鍵詞。在英國,一群夢想復辟天主教統治的狂熱分子策劃炸毀議會和王室。11月5日是議會大典,福克斯成功的將36桶火藥偷運到國會的地下室。這一陰謀在5日凌晨奇蹟般的敗露,福克斯等人被處絞刑。英國逃過了人類政治史上最大的一次恐怖策劃,他們實在有理由紀念這個日子,因為這批火藥足以將整座國會炸毀20餘次。所以11月5日成了英國傳統的火藥節,人們上街慶賀,將福克斯的人像反覆焚燒了400年。

    同年同月,世界另一端的北京城,卻沒能避開熱兵器時代的第一次大爆炸。掌管皇家火藥庫的兩名宦官,命令工匠用鐵斧劈開結成硬塊的舊火藥,結果造成震動京師的爆炸。當場炸死官兵93人,居民死亡無數,炸毀房屋三十餘間。

    這兩個火藥事件,預示了近代的第一次全球化,就是熱兵器暴力的全球化。恐怖主義是這部電影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時代背景。但這部電影原本還有另一個令人親近的背景,那就是二十世紀文學史上的「反烏托邦」傳統。

    有件事非常奇怪,「烏托邦」思想是從英國誕生的,而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也都是英國人寫的,如奧威爾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而且最近二十年來,著名的「反烏托邦」電影也都是英國人拍的,如《1984》在1984年被英國導演搬上螢幕。1985年,特里·吉列姆在英國拍出他最經典的電影《妙想天開》。這部電影是奧威爾和卡夫卡的混合,對人們在極權主義和官僚主義體制下的掙扎,作了最形而上的鏡像思考。似乎是為了更符合我的描述,吉列姆甚至離開好萊塢,特意加入英國國籍。

    和《妙想天開》一樣,《V字仇殺隊》也改編自英國作家的作品。也聳人聽聞的假設英國成了一個納粹式的極權國家。和《1984》一樣,一個至高無上的黨和「老大哥」控制了人們的一切思想。一個離極權主義最遙遠的國家,一種與極權主義最陌生的體制,卻被想像為一個必須炸毀國會、推倒重來的法西斯國家。樂觀的人會說,這證明了只有最自由的體制,才能容忍最惡毒的批評。但悲觀的人會說,是啊,連英國也可能出希特勒,人類還有什麼希望呢。想想大英圖書館那兩道惡狠狠的腳印吧。如果自由意味著同時產出烏托邦和反烏托邦,同時產出恐怖和非暴力。那麼得勝的希望又在哪裡?

    我承認影片中那個戴著福克斯面具的「V」,的確很有魅力,混亂了很多年輕觀眾的希望。很多人面對這部電影,企圖分辨革命和恐怖主義的差別。但火藥的出場,意味著它們之間一切差別都是可以被取消的。我也承認當「V」說出那段經典的台詞時你很難不被誘惑,他說「面具下是思想,你無法殺死它,因為它刀槍不入」。幾百年來,人們一步步把「思想」偶像化,當作真理本身去崇拜,最終導致相對主義和價值虛無。誰有資格說誰是錯的呢,這一結論其實就是恐怖主義的本源。沃卓斯基兄弟的初衷,是借這部電影表達對西方宗教保守主義復興的不滿和逆反,但不滿的列車通往哪裡呢,竟然通向了反人類的地鐵爆炸案。「思想」二字聽起來很高貴,但人們往往不願承認思想的主要成份,是激情和慾望再摻汽水。

    慾望無敵,這就是「反烏托邦」的原則。在《1984》中,奧威爾說:「做愛本身就是造反」,一次高潮就是對黨的一次打擊。溫斯頓對他的女友說:「你只是一個腰部以下的叛逆」。亞里士多德說,理性就是對激情的克服。而腰部以下的叛逆,只是將這個世界由一種激情交給另一種激情。這也是我對《V字仇殺隊》的評語。事實上,二十世紀並未誕生真正的「反烏托邦」精神,因為只有烏托邦才能反烏托邦。當一個「盼望不至於羞恥」的真正的烏托邦隱匿了,那些虛假的烏托邦你怎麼去反呢,你的所謂反,其實只是替換。

    盲目的眼看不見真正的歷史。在福克斯的前後時代,英國史上有三種比他更值得尊敬的「受害者」。電影中用禁止《可蘭經》來說明極權的性質,暗示以革命追求信仰自由的正當性。但就在火藥陰謀案前50年,著名的殉道者丁道爾,為了將《聖經》譯成英文,使英國老百姓能直接閱讀聖經,而被天主教會燒死在火刑柱上。但他死前一刻並沒有說:「炸毀國會吧,英國才有希望」,他說:「上帝啊,求你開啟英格蘭國王的眼睛」。到福克斯策劃陰謀時,英文版聖經已經合法出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局面恰恰是福克斯所仇恨的,也是他決心炸毀國會的原因之一。6年後,沒被他炸死的詹姆士一世,主持翻譯的英文欽定版聖經,以5個先令的價格大量出版。

    另一個人物是開創了違憲審查制度的柯克法官。他對那個沒被炸死的國王說,司法必須獨立,對不起,你沒有審案子的權力。幾年後,詹姆斯一世將他撤職。柯克轉而成為下議院的議員,堅持主權在議會、而不在國王的憲法傳統。幾年後,詹姆斯又解散了下議院。但柯克也沒有說:「殺死暴君吧,英國才有希望」。

    第三個是清教徒和他們的長老會,因為宣揚民主理念和要求政教分離而受到迫害。詹姆斯一世的母親,天主教徒瑪麗女王臨朝時,短短3年燒死了400名新教徒,留下「血腥瑪麗」的稱呼。詹姆士是新教徒,但反對政教分離,堅持必須由國王任命主教。他要求清教徒宣誓承認國王的最高宗教權威。清教徒們沒有使用火藥,他們成為遠走荷蘭和美利堅的「天路客」,為人類開創出憲政共和制度。

    英國擁有古典自由和立憲政體,恰恰在於它固執地走在與「火藥陰謀案」相反的道路上。這部電影替福克斯翻案,不過是為了取悅這個世界的相對主義激情。電影中V的顛覆計劃很有意味,他第一年先炸毀了倫敦的老貝利法院,當那個著名的幪眼的正義女神像倒下,意味著他要成為最高大法官。第二年再炸國會,乃是行使他偷來的審判權。馬丁·路德曾經在反對德國農民戰爭時說,革命就是對上帝的叛亂。托爾斯泰在小說《復活》的扉頁上,引用聖經題下「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這是一切非暴力的前提和信心。所謂革命或恐怖就是不承認自己之上的裁判權,而決意自我伸冤,擔任人類的最高裁判官。

    V其實是羅伯斯庇爾和馬拉的混合,趨向馬拉的一面使他看起來饒有情趣,甚至緩解了暴力的令人不適。某種無政府主義色彩也沖淡了暴力的專制核心。但趨向羅氏的那一面才是V的答案。他在密室中練劍的鏡頭,如一種強迫症,顯出復仇動機的苦毒。他試圖愛艾薇,也試圖模仿正義,卻始終無法勝過那滿心的殺氣。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最高大法官,別以為這是理想主義,這只是一個腰部以下的叛逆。無論V的造型多酷,飛刀舞得多圓,如《箴言書》所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真正的希望沒有火藥味,真正的英雄永遠是丁道爾、柯克和那些天路客們。

    沃卓斯基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噩夢,我們要知道如何醒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