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

美国黑帮/犯罪帝国/美国土匪

7.8 / 454,226人    157分鐘 | USA:176分鐘 (Unrated Edition)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編劇: 史蒂芬柴里安 Mark Jacobson
演員: 丹佐華盛頓 羅素克洛 小古巴古汀 喬許布洛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楊夫人

2008-01-13 06:17:24

《美國黑幫》的火線追緝令


    毋庸置疑《美國黑幫》是那種為奧斯卡量身定做的標準產品,就像《救贖》是為金球量體裁衣的一般,但兩部作品都遭遇了同樣的尷尬處境,整部片子像極了電影大工業下生產出來的標準組件的流水線上組裝,同其他批量生產的產品一模一樣,沒有絲毫特色與亮點,看後你也許覺得這是部不錯的片子,但卻不會驚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算了,只要一部片子火了,後面跟風的比比皆是)。對於一部電影,這些標準組件可能恰恰是上乘質量的保證,但對於宣揚藝術成就的電影獎項,則還遠遠不夠。這是一個前所未有標榜個性、張揚風格的時代,藝術上的無為而治有時基本等同於不治之症。所以我還是照搬我年末的那句話「今年的好萊塢電影鮮見佳作」,包括《救贖》《查理的戰爭》等一干提名影片。《老無所依》是今年的一個另類,但太多黑色的表現主義與追求人文主義的奧斯卡精神背道而馳,就像《黑色追緝令》最後究竟敵不過《阿甘正傳》。《黑色血金》目前我還沒有觀瞻,目前為止極為期待,但話說回來,最近看的哪部電影我之前沒有急切地期待過好幾個月呢?
    《黑國黑幫》根據70年代美國的傳奇人物毒品大亨法蘭克·盧卡斯真人真事改編,看,第一個標準組件已經現身了:傳記!我對傳記電影一向頗有偏愛,但最後往往卻變成愛恨交加,一部好的傳記片帶給你的震撼無可比擬,那需要人物與演員在精神與靈魂上都有如上身般合二為一,如《甘地傳》《羅丹的情人》,而簡單的商業處理有時什麼也說明不了,如去年的《追擊幸福》,還有這部《美國黑幫》。
    標準組件2:影帝 丹澤爾·華盛頓和拉塞爾·克勞一黑一白,演技上倒也無懈可擊,個人認為丹澤爾·華盛頓相對好些,許是戲份分配的原因,但都是水平線上,二人均沒有超水平發揮,大概都曉得自己是做標準件的吧。
    標準組件3:牛導 之所以我對這部片子頗有微詞,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於這樣的片子對於雷德利·斯科特只能算是homework,我期待看到更多天才和激情的交織迸發,更多的冰冷與黑色源源不斷地湧將出來,但恐怕本片中他的個人風格與天分就像當今石油一樣竭盡枯竭。
    標準組件4:平行敘事 要嘛平行敘事,要嘛多條支線,知道麼,現在好萊塢不歡迎那種沒有藝術含金量的影片。
    標準組件5:正邪難辨 片中那些人物總在感慨他們那個年代,但當結尾時法蘭克·盧卡斯走出監獄大門回到現實世界時,響起的一陣hip-hop的音樂彷彿歡迎他來參觀這個世界。這個食品與文化都很速食的時代,愛滋取代毒品成為社會流行病,再也找不到平面單純的人,現實中不存在,電影中也沒有,人物總是要亦正亦邪才能打動人心,就像你永遠無法理解「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所以法蘭克·盧卡斯雖然販毒卻充滿紳士風度,照顧貧民,關愛家人,里奇·羅伯茨雖秉公執法,卻粗俗暴力,麻煩不斷,只是你不能明白這些矛盾點是如何塑造出這兩個人物的,沒有動機,只有兩個面,無法構成有機的整體。
    標準組件6:時長,時間很長,時間真的很長
    我列出《美國黑幫》的7個標準組件,猶如宣判它的火線追緝令,而最後一項如同成為它的一部份是作為觀眾的我自己。速食文化的今天使得我們更容易接受那些既有標準模式的影片,選擇決定供求,因此這種標準製造的電影,無論是商業上還是文藝上,才得以源源不斷的產出。可是有多少人看電影不只是為了飯後消遣?有多少人喜歡電影過後陷入沉重思考?有多少人喜歡電影過程中一頭霧水?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真的喜歡蔡明亮呢(列舉他是因為他的片子是我唯一無法用「大師電影」等字眼加理性控制來強硬頭皮忍受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