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激辯風雲--The Great Debaters

激辩风云/伟大辩手/伟大的辩手

7.5 / 63,049人    126分鐘

導演: 丹佐華盛頓
編劇: Robert Eisele
演員: 丹佐華盛頓 Nate Parker Jurnee Smollett Denzel Whitaker Jermaine William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杭子

2008-01-15 01:28:27

預見的結局,但感動依然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終於有中文字幕了!翻譯的還不錯的。

懷著期待的心情,又一次經歷了勵志電影必然的起—承—轉—合,然後收穫大圓滿的結局。沒有華麗的場面,沒有高科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懸念式的「續集暗示」般的結局,但卻以平淡的方式訴說了一個發生在非裔高校Wiley College的事實。

其實我覺得影片本身沒有可以特別多說的,好人和壞蛋很明顯,立場也很明顯,甚至他們每一場辯論的辯題,也似乎都是為影片的主角們量身打造的。就像那些在戰爭年代的革命文學作品,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的文學產物,總是更具有深度和力度。片中的黑人辯手所遇到的那些有關種族、膚色的辯題,辯論結果基本是毫無懸念的。並且文章對辯論賽過程本身沒有做詳細的刻畫,而是借「辯論」這個題材,試圖從「道德層面」抒發當時黑人的憤慨、不滿同時又無助,無奈的現狀,因為影片中刻畫的辯論賽,看起來更加像是慷慨激昂的宣講會。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美國黑人的生活我承認我無法想像,那絕對肯定不是「恐怖」可以形容的。那種從出生起就被打上的終身標籤,白人可以對黑人「人人喊打」。「在南方沒有法律,當黑人沒有地方居住,被從學校和醫院攆出來,還有被凌遲(私刑)處死的時候,都沒有法律。而我們是用暴力?還是用公民的不服從?你們應該祈禱我選後者。」,14歲的黑人辯手在哈佛的這段辯辭,講的很平靜,但卻是匯聚了所有黑人同胞的小宇宙,把對手的臉當時就震綠了,這是一段很生動的刻畫,個人覺得本片浪尖就在此處。

剛還說片子沒啥好多說的,自己洋洋灑灑寫了2大段……還是回頭說說字幕吧,片子是很早就下好了,但是因為遲遲沒有中文字幕,所以一直都沒有看。雖然也找到了英文字幕嘗試自己翻譯,但實在是力不從心,除了等待高人別無其它選擇。一部情節都包含在對話裡,以「語言」作為「武器」的電影,好的翻譯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怎麼看-_-。順便想起前幾天看的,由於中文字幕的問題以及本人理解能力的雙重原因,我承認我看完很迷茫.....。不過對的一處對於「lynch」的翻譯,我當時有點納悶,因為被翻譯成了「凌遲」。其實應該是指「私刑」的意思。

誠然我也很喜歡看那些到最後一分鐘才揭曉謎底的片子,但是可以預見結局的片子一樣可以是好片,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片子看起來相對輕鬆。比如,片中一共選出4個辯手,2首發2板凳(片中的辯論正方反方每隊都只有2人),我就猜結局多半是2板凳取代了2首發。情節發展也應該是一路飈紅,巔峰時期受挫以後,再度獲得勝利並「脫胎換骨」。

可能因為是被拍成電影的緣故——尤其是以頌揚、勵志、表達美好為主的這類,因此邁爾文·托爾森領導的黑人辯論隊多少給我有「挺順利」的感覺。所以看完後覺得,他們就這樣把人家哈佛給贏了,若不是真實歷史事件,那打擊面可能就大了。

我還在看完片子之後開玩笑說:其實我覺得最後不應該這樣贏,應該是正方(黑人)在比賽開始的時候一辯手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上場,按規則應該算哈佛直接獲勝,但正方的替補(14歲的小漢默)提出願意放棄勝負辯論一場,並克服緊張頂上一辯,隨後用「Truth」把對方辯的無地自容,自然冠軍還是「按照規則」頒給「獲勝方」。覺得微微帶點小遺憾的結局更有味道吧。(純屬個人觀點)

但是短短2小時所能表現的,所需要表現的,應該也就是這些了吧。畢竟不是5X集的韓國超長勵志連續劇阿...

也讓我想起最近看過另一部黑人題材的電影,覺得這些電影光「好看」是不足以評價的。雖然它們都有著「峰迴路轉」的結局,但這些電影背後所揭示的歷史——戰爭,種族歧視,有些甚至延續至今的觀念——黑人總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酸來達到某些成就,揭示某些真相,取得某些勝利,成為了這類電影中最真實的「證據」,因為歷史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遠遠殘酷,而這些影片所講述的只不過是那些年代中為數不多的,關鍵字為「改寫歷史」的時刻,或稱之為「奇蹟」也不過份。正因為心中裝載著這些思緒,所以我雖然「預見」了影片的結局,但是依然還是很感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