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1 05:50:20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集結號》很精準,這個精準體現在鏡頭運用上,演員的表演上,更體現在影片尺度的把握上。馮小剛恰好用足了文化部、廣電總局給的尺度,這可以看作是一個有過被禁經歷的「資深商業導演」的獨到智慧。很多人以為馮小剛就是搞商業片出來的,而禁片、槍斃這種自眼是跟文藝片聯繫在一塊兒的,沒馮導什麼事。其實馮小剛在《甲方乙方》之前拍的《一地雞毛》、《月亮背面》都給斃了。跟王朔合作的《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還沒拍完就給叫停了,這部夭折的片子連累了一大幫人,這群倒霉蛋中有一個女演員跟著白拍了好幾個月戲,叫做徐帆。 馮小剛回憶那段被禁歲月的時候,說,那時候投資人都躲著他。十幾年後,馮小剛炙手可熱。之前影片持續被禁和之後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經歷讓馮小剛比一般導演對於電影的尺度、觀眾的接受度之間的關係有更切身的體會,他知道在取悅觀眾的同時,不觸怒政府。《集結號》是一個巔峰,不僅取悅了觀眾,還取悅了政府,而不是僅僅不觸怒它。新聞聯播推薦的片子還能通過正常的運作方式取得2億以上的票房是一個奇蹟。
《集結號》可以分成兩部份,前半段是「拯救大兵瑞恩」,連長穀子地接受上級命令率領九團鎮守陣地,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後半段是「秋菊打官司」,九連唯一倖存的穀子地為了給死去弟兄的烈士名分四處奔走。是戰鬥場面主要集中在前半段,我覺得已經做的相當好了,那種慘烈的感覺很奪目。不能動不動就拿《拯救大兵瑞恩》來做參照,拍現代地面戰爭,地球上還沒有一部電影能和他相比,更何況《集結號》的投資只不過是《拯救大兵瑞恩》的1/N。《集結號》的前半段是一出群戲,一個多小時慘烈的戰爭戲,塑造了一群各有的戰士形象,馮小剛用不多的筆墨把每個人物最突出的特質都展現出來了,看完影片之後再回想九連,你記起來的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演員方面也很成功,無論是化妝還是表演,《集結號》做的特別出色的一點就是裡面每一個戰士角色都很有說服力,氣質上很正,觀眾會認同他就是一個戰士,而不是一個披身軍服裝酷的演員,連最奶油的任泉也在不到10分鐘的出場時間裡實現了轉型。
雖然戰爭場面拍的很寫實,血腥鏡頭很多,但是應該說前半段的戰爭戲並不怎麼涉及到我開頭就說的尺度問題。常有人說中國內地的電影尺度太緊,這種說法很片面。事實上中國內地對於暴力血腥場面很寬鬆的,像《大決戰》這樣的片子在美國絕對是屬於限制級的,而我們國家是組織廣大中小學生集體觀看的。對於性愛場面的尺度也不能說緊,因為國外有分級制,我們國家沒有,只要上映的電影都是允許所有人看的。像《紅高粱》、《菊豆》這些片子在國外就是限制級的,未成年人沒有不能單獨觀看的,而在中國的面向所有觀眾的,電影頻道還時不時的重播一下。 當然在某些問題上,我們政府的尺度要求一貫是十分嚴格的。 《集結號》的尺度問題主要體現在後半段,套用文學作品中的說法,前半段是鋪陳,後半段才是點題。影片的後半部份,穀子地從朝鮮戰場回國之後發現,在那次戰役中犧牲的47位 九連戰士被列入了失蹤名單,而沒有被追認為烈士,而烈士和失蹤的差別不僅在於一個名分,對遺屬來說還意味著每月幾百斤口糧補助的差別,於是穀子地開始了「正名」之旅,在這個過程中他卻發現「組織是不可靠的」……
影片結尾,組織給47個戰士正了名,還授予了什麼榮譽勳章,這些其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有意義的是每個烈士的家屬每個月多了幾百斤口糧。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意味深長,一方面你可以理解為組織最終還是可靠的,另一方面事情的解決不是通過合理的程序,而僅僅是某個領導偶爾得知此事之後的一個批文,組織還是不可靠的。
中國的戰爭電影都是「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式的,雖然說人民創造歷史,雖然說人民戰爭,但更多的時候人民是一個空泛的群體名詞,對於組成人民的個體的價值,是沒有人在意。《集結號》沒有過去戰爭題材影片中那些假天空的東西,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隱隱傳達對戰爭中一些做法的懷疑。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和《拯救大兵瑞恩》殊途同歸。《集結號》能夠上映,並且受到官方媒體的大力宣傳,多少體現了一些訊號,政府不是白痴,不會跟中國豬協一樣把《集結號》的主題理解為「只要有必勝的決心和信心,子彈也會拐彎」,我們在一些問題上的觀念看法正在慢慢的跟世界主流接軌,至少在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情況下,是這樣的。
扮演主人公穀子地的是張涵予,他參與配音的作品遠比他參演的電影有名,《魔戒》、《刺殺甘迺迪》甚至《唐老鴨和米老師》中都有他的聲音。從《沒完沒了》開始他就在馮小剛的電影中沒完沒了的出現。《集結號》是88年就從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張涵予第一部擔當主角的電影,積累了近20年的表演能量在《集結號》中爆發,用他自己的話說:「穿上軍裝就是穀子地」,所謂的厚積薄發莫過於此。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