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小米

2008-01-22 09:36:43

電影的餘留


導演及其他各工種希望自己倒騰出的電影最後能留下什麼呢?

一切速朽的時代,大多只求觀眾能得到片刻娛饗,就連陳凱歌在<無極>上映那樣不可一世的時候,說起在法國羅浮宮看展,那些得到千年供奉萬年記的大師們不用得意,沒有人記得你們的作品,不過都是衝著名聲來到此一遊罷了。陳說完全不指望電影能流芳百世,拍電影只對自己有意義。

就算口是心非也道出了真相。

觀眾撞上同一部電影時的心態,體態,精神狀態各各相異,感受自然不同。是贊是棄導演大可不必留意,因為不關伊事,電影最多是個觸媒,這和寫作者一樣,能從寫作中得到的已在過程中得到了。

我曾在看過某些電影后輕微幻覺,模仿某個人物的行為打扮,也曾在看過另一些之後反覆難忘某場的景物陳設,記取某段突然出現的旋律。

這些我覺是電影從「古「到今就有的異於其他媒介的潛在魅力。能餘留這些念想,便是我對電影的喜愛了。

影院家庭化,電腦螢幕化,youtube化,馬鈴薯化,最該喊冤的就是服裝道具這些工種,他們才是電影魅力的基本支撐。

但是像<英雄>,為何會讓人覺得服裝武鬥音樂縱然華麗但又空虛非常呢?為何不能像marie antoinette那樣給人純粹的享受呢?在於導演時不時要跳出來拿他的思想幹擾大家,以證明白己的存在。

marie antoinette卻沒有,思想退到很後面


我喜歡一部電影,會為了它去開始聽某些音樂,開始養成某個生活習慣,開始識得欣賞某種衣妝,這是電影最直接最好的餘留物。而導演很在乎的思想,會在某個時刻浮上觀眾的心頭,一定會的,電影所能給的啟發,不建築在畫面音樂上,不和它們糾纏無間,便會失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