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铁面无私/不可触犯/义胆雄心

7.8 / 331,042人    119分鐘

導演: 布萊恩狄帕瑪
編劇: 大衛馬密
演員: 凱文科斯納 史恩康納萊 安迪嘉西亞 勞勃狄尼洛 李察布萊福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赱馬觀♣

2008-01-24 01:05:21

多年後再看,大失所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通讀台灣遠流翻譯出版的《導演功課》一書,感覺收益頗多。隨即便翻出本書作者大衛"馬梅編劇的《鐵面無私》出來重看。但感受卻完全不同。

首先,在本片重要角色塑造上,編劇馬梅似乎並沒有表現出他在書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睿智與洞察力。當查抄私酒出師不利並被報紙嘲笑挖苦之後,主人公下定決心自組掃黑小隊。這段情節本該是被重點表現一下的,但卻被處理卻過於隨意簡單。鬱悶的科斯特納獨自徘徊於大橋之上,旋即就與城內似乎僅有的另位正義之士康納利巧遇了。真可謂一個巧!雖然我們都知道,類型片裡少不了無巧不成書的手法運用,但編導還是要儘量避免這種流水帳似的人物出場和情節次序。因為作品要達到最大化的戲劇效果,一個精心編排的情節次序至關重要。比如,如果該段情節改為科斯特納剛一到任便偶遇康納利,並對其堅持原則產生深刻印象,隨後自己信心滿滿打擊私酒的行動受挫,鬱悶徬徨時突然想起那位正義的老警察……故事是否就相對生動一些(即使這可能仍然未必是最佳方式之一)?

而小隊的三號人物加西亞的入選,則是過份草率。在射擊場,康納利到底從哪裡看出,這位槍法入神的新人,就一定是嫉惡如仇的合適人選呢?就憑寥寥幾句對白?也許老謀深算的的他真有片刻間慧眼識英才的本領。可編導恰恰忘記了,角色通過直覺體會出的任何東西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你讓觀眾也感受到了,故事情節交代才叫成功。

但最讓我們摸不著到頭腦的是掃黑小隊的第四位成員。如果說由於康納利與加西亞先入為主的明星招牌,尚可勉強使觀眾接受他們作為主人公合格戰友的話,那麼,這位剛被華府派來查帳,帶著深度眼鏡,不足一米七零的小個會計,因何就能毅然決然拿起刀槍成功客串了一把掃黑先鋒的角色?對此,導演已經不是省略,而是沒有任何交代。而正是由於影片前段這種核心角色以及相互關係刻畫上的著墨寥寥敷衍了事,才使得後續情節兄弟並肩戰鬥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以致於,當其中二人相繼被殘忍殺害後,觀眾根本無從充分體會隊友們所展示出的那種悲痛心情。

更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部由德帕爾瑪所指導的經典黑幫影片在很多環節所表現出的問題,恰恰像是為書中某些理念提供了反面論據。

比如,馬梅在書中寫到:

「一個導演若一開始急忙尋求視覺上或者美學上的方式來處理某場戲,那麼他馬上就墜入了困境的深淵,並難以自拔」。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康納利被殺這場戲。

一開始,大約是想引導眾心理製造懸疑緊張,導演使鏡頭很快就轉變為隱蔽在康納利住所窗外的某個黑幫殺手的主觀視角。鏡頭(也就是殺手)觀察片刻之後,伺機潛入屋中,小心翼翼伸頭探望,卻沒發現剛剛還在廚房看到的刺殺對象康納利。隨後它開始逐屋查找。

這種處理手法,首先令人費解的倒還不是主觀視角的突兀加入,而是該角色的行為邏輯:一個黑幫盛行的禁酒令時代的職業殺手為什麼要像7、80年代入室姦殺金髮女郎慣犯似的持刀行兇呢?是怕吵醒鄰居,惹來警察嗎?從緊接著後面發生的導致康納利死亡的的機關槍掃射來看,殺手和導演在這方面都不存在顧忌!那麼是要以此弱智手段來誘騙對方放低警戒之心,好讓真正的主謀順利下手?似乎是唯一牽強的解釋。可問題是,當他回眸看見裡屋的康納利背對自己的時候,也完全現可以掏出手槍將其擊斃呀!好吧,姑且就算此公素有以刀宰人的嗜好而不去深究。

可他的刺殺對象,也就是康納利,在這個古怪橋段中的反應更加讓人費解!導演曾在稍早前掃黑小隊與加拿大騎警的聯手掃蕩黑幫交易橋段中有意展示了康納利作為資深警察的經驗豐富與手法老練。他不僅提醒過科斯特納,要開槍就要往死裡打,只因對方」心狠手辣「。接著,又急中生智,以「擊斃死屍」的詐死恫嚇另個被生擒的黑幫份子,迫使其乖乖與小隊合作。可就是這個警界老油條,此時此刻在突然轉身面對同樣的黑幫殺手的當口,卻恍然間變為了一個不明厲害關係的退休工人——只是持槍逼迫著對方離開還不算,甚至還自以為是地走出了自家的房門?!當然了,對於第一代007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腦短路,導演絕對是「鐵面無私」的!老頭被藏身屋外的白衣殺手瘋狂開槍掃射——雖然沒有當場斃命。很顯然,德帕爾瑪之所以在諸多選項之中專門挑了最繁複花俏同時卻又是最不適當的一個來處理這場戲,正是源於刻意追求視覺衝擊和炫耀自己製造懸疑驚悚的不俗本領,而基本忽視了故事整體風格與人物性格塑造的一致性。

錯誤還不算完。在康納利中槍倒地後,影片時空變化的邏輯再次出現了明顯的紕漏。那個有意穿插進來的黑幫頭腦德尼羅的傾聽義大利歌劇的場景,也許是用來烘托英雄犧牲時的悲壯氣氛的。但問題是,這邊,身負重傷一身是血的康納利僅僅是從門口爬到走廊的時間,那邊,剛剛開槍掃射的白衣元兇就已經進了戲院包廂想被男高音感動的熱淚盈眶的老闆回報戰況了。難道他家碰巧就在劇院隔壁?

也許有人會說,作為觀眾,這樣看電影太累了。如果不去過份追究某些故事情節的邏輯疏失,反而會樂趣多多。對此觀點,我卻不以為然。觀眾當然可以理解導演將一些明顯帶有個人風格的化的手法引入到影片的某些敘事段落當中。但問題在於,這種引入合理與否,卻是要受到影片整體風格、故事氣氛烘托、演員表演模式等諸多因素制約。例如:《西北偏北》的著名的飛機曠野追殺,也帶有明顯的希區柯克個人風格烙印。這場戲於真實性上是難以禁得起推敲的。就連希區柯克本人也直言不諱此種殺人方式有些不合常理。然而,由於影片背景的寫實性被有意的弱化,且導演根據格蘭特本人氣質融入了喜劇風格以舒緩緊張氛圍,觀眾最終便不自覺地被帶入相應非寫實的觀影心理模式。因此,他們並不會去計較某段情節的邏輯真實性,而更願意饒有興趣地去體驗影片所帶來的各種緊張懸疑和奇思妙想。但《鐵面無私》明顯不是這樣。它本身建立在明確寫實背景之上:禁酒令時代的美國大都市。情節、角色設立,以及演員表演等也都按照嚴肅甚至殘酷的寫實風格在發展。觀眾此時的觀影心理,很自然就要以寫實性的邏輯思維去理解所看到的情節和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導演突然莫名其妙地引入了一段的主觀視角的持刀行兇情節,不僅明顯破壞的影片整體風格,同時也必然放大了情節的邏輯缺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而更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上面所提及的還僅僅是影片諸多問題的其中一部份。

本片的剪接水平也不敢讓人恭維。在每個段落的開始,帕爾瑪很喜歡用Crane的遠景下搖推進。似乎想藉此表現故事敘述的流暢性。但是於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段落之間的剪接卻十分生硬。常常是上一個段落的情緒感覺還沒有交代充分完整就切換到下一個場景當中。這一問題在科斯特納一家相聚與掃黑的主幹情節的之間過渡上表現的尤為明顯。而影片唯一不顯生硬的剪接,卻偏偏又使用的十分不恰當。在此處,上個段落是表現掃黑小隊與加拿大騎警勒馬佇立山樑之上,討論合作緝私。然後一個熔接切換,四位小隊成員便現身於一間木屋當中了。可這間木屋地點在哪裡?觀眾不知道,因為導演根本沒有清晰交代過這種時空變換。雖然實際的劇情是:緊接著上個段落,表現他們下了山並在橋邊的某木屋內做埋伏。但以熔接這種剪接手段傳統意義功能,我們無論如何都會感覺不到這一點,而更像是小隊已經執行完緝私任務正在鄉村度假。

其次,則是故事敘事呼應不夠。還是接著上面提到的美加邊境掃蕩黑幫一場戲。編導似乎想用加拿大騎警魯莽地提早突襲,來製造懸念,使觀眾對科斯特納等四人馬上可能面臨的危險處境產生某種憂慮和關切。思路確實不錯。可問題是,真的當他們騎馬奔至橋頭加入戰鬥後,剿匪過程卻反而被處理異常順利。不僅加拿大騎警們在黑幫的衝鋒鎗掃射下的幾乎毫髮無傷,而且在矮個會計打光了子彈的千鈞一髮,匪徒手裡的槍卻近乎滑稽地突然卡殼了!……於是,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就搞不懂了:那你稍早前傳遞給出的美加警察雙方戰術配合不周密的情節,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而影片結局高潮的設計不僅衝擊力不夠,而且難以令人信服。子彈打光,倉惶逃命的白衣殺手正順繩子吃力往樓下爬,而追至樓邊的科斯特納在準備開槍擊斃這個殺害親密戰友的元兇時,內心不免激烈的矛盾。最後,理性戰勝了復仇衝動,他沒有扣動扳機。而對手的這個弱點似乎也被殺手所洞悉。他有恃無恐地又爬了上來。僅到這裡,還算沒有問題。可是此人爬上來之後還要對持槍在手的對手冷嘲熱諷一番,並且句句直指對方的最痛處就令人難以理解了。是在考驗主人公的忍耐力和原則性?問題是為什麼要去考驗呢?如果失敗了,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呢?難道非逼得對方開槍,他自覺死的才舒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