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間尺
2008-01-26 23:37:21
《集結號》:誰的主旋律?
說《集結號》是主旋律電影,至少會引來一片質疑聲,因為它與《遼瀋戰役》、《淮海戰役》、《戰上海》之類的國產戰爭片相比,實在顯得面目迥異。戰爭場面顯得更加慘烈,脫離了宏大的敘事轉而關注個體,歌功頌德的少了,視角更為平實。的確,《集結號》雖然是國產戰爭片,但它與以往作了劃分,影片雖已經不再是中國的主旋律。但是在我眼裡,馮小剛似乎為《集結號》添加了美國主旋律的色彩。
說《集結號》有美國主旋律的烙印,也並非儘是貶義,因為好萊塢電影中在某些對人性的關注往往是國產戰爭片所缺失的,英雄從來沒有完美,更多是缺憾,所以便更有血肉。馮小剛對美國戰爭片的推崇從對其的訪談中便可看出,《拯救大兵瑞恩》對他的震撼是如此強烈,史匹柏簡直就成了他戰爭情結的啟蒙者。因為這種影響,他在影片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相似的影子,在影片的第一段中搖晃的掌鏡、我軍士兵掩護作戰的手勢、以及血肉橫飛的逼真程度,都可以看到他的偷師。模仿不是問題,要脫離傳統國產戰爭片的泥潭,一切都需要先學習,只是影片讓解放軍過於象美軍士兵,也顯得有些矯枉過正。
事實上美國戰爭片中對人性的闡述也同樣為我所認同,它對戰爭中人的狀態心理的揭示是非常真實的,這就是《大兵》、《兄弟連》為什麼能夠引發共鳴。當馮小剛被共鳴之後,於是《集結號》裡也有了一個對戰爭充滿恐懼的角色,你還能在影片找到許多與《大兵》、《兄弟連》、《太極旗在飄揚》似曾相似的橋段。所以說《集結號》的第一部份「解放戰爭」是模仿而少有創新,如果單從中國電影的範疇來看《集結號》的戰爭場面是中國戰爭片的一個突破,但放置全球而言它並無特色可言。就好比對很少看西片的觀眾而言,《集結號》的戰爭場面太震撼了,但對於被無數次震撼過的影迷而言,影片實在引不起視覺享受。
聰明如馮小剛,也絕不會讓自己的影片全盤淪落成跟風之作,後半段的故事或許才是整個影片的靈魂,也是影片並未全盤西化的標誌。穀子地對身份的認定和榮譽的漫長追尋歷程,從骨子裡同的一份犟,也許是眾多華語電影中最中國民族牛性的普遍認同。
原來還想寫更多,但擱停了太久,就是結束。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