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dora
2008-01-28 22:52:06
被愚弄與被遺忘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捧《投名狀》貶《集結號》,我只知道好電影能讓我完全沉浸其中而不那麼好的電影時不時就讓我的思緒不自主地跳出螢幕之外。這一次,前者有如《集結號》,後者類似《投名狀》。
陳可辛一直是我喜歡的導演,但《投名狀》真的遠沒有《如果•愛》成功。兩年前,《如果•愛》讓我看到了愛情和現實的撕扯,北方大地上滿天飛舞的雪花,愛情在異鄉被剝離的感覺,老實說,這比《投名狀》裡的戰場廝殺更讓我覺得殘酷。那時候主人公小雨雖然自私,但她的困境代表了大部份人共同的精神困境, 她悲劇因為她無法掙脫性格悲劇。龐青雲則相反,他作為主角的價值完全被他自己的道德缺陷蓋過了,包括對生命的漠視、對誠信的背叛、損人利己以致殺兄的自私和冷酷,許多人在捧《投名狀》的時候都說,《投名狀》反映的是人性的醜惡和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奈,這種評論原本就很××,這是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何況電影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確實很膚淺。陳可辛的優點一向在於結構,但對於這樣的大題材,他真的失之於主題。
現在讓我們來說下《集結號》,不得不承認電影可能為了通過廣電審查做了很多不得已的修改,在這些修改下我們也知道現實裡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相信從電影一開始,大部份觀眾就知道,集結號根本就沒響過。人們就這樣被愚弄,繼而被犧牲,不僅如此,犧牲者是沒有名字的,即使有墓碑,墓碑上刻的也是無名氏三個字,其價值就是兩百斤小米。一個人=200斤小米,看到這個公式,你覺不覺得眼熟,還記不記得初中歷史課本裡的,一個奴隸=5匹馬。中國的個體自古就是沒有名字的,他們被愚弄、被犧牲、被遺忘,統治者們一向高喊的「我們,我們,集體,集體」,背後是對生命個體的完全蔑視。
英雄都是被造出來的,被有幸選中了,就是英雄,更多的,是無名的犧牲者。犧牲者們到死還在豎起耳朵聽著那永遠都不會吹響的集結號。
別提什麼模仿國外戰爭場面云云,戰爭場面只是為了表現人在戰場上的渺小和無力,因為有這些場面,中野某某軍某某師某某團的「領導們」在討論給穀子地處分時,才顯得特別可笑,我們在那時看到胡軍臉上的不肖,他大口大口地吃著東西彷彿根本就與己無關,他知道丫跟這些人們沒什麼好說,但即便如此他自己最後也還是做了個犧牲者,他沒有讓穀子地聽到集結號,他自己也沒有在最後的戰役里聽到集結號,大家都成了炮灰,大家都是炮灰。
人類真是可笑,總把所謂的秩序作信仰。好一點的,就把虛幻作信仰。《空之軌跡》裡終極boss懷斯曼教授和艾絲蒂爾在最後一戰前做如下對話:
教授:「人與人之間不夠團結。」
艾絲蒂爾:「團結就是力量。」
教授:「但是人與人之間不夠團結啊。」
艾絲蒂爾:「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
教授:「但是人與人之間不夠團結,哪來的力量啊。」
艾絲蒂爾:「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愛。」
教授:「……」
怎麼樣,即使我們知道懷斯曼教授是終極boss,也不禁為有點幼稚單純的艾絲蒂爾覺得擔心吧。口號無用。《吳清源》是我去年看過的相當震撼的一部影片,田壯壯竟然完全沒有從吳清源的高超棋藝和所謂的偉大人格去塑造他,而是把吳清源的迷茫和懦弱都表現出來,即使是棋壇上不敗的吳清源,創造了棋壇「吳清源」時代的吳清源啊,也曾經有過跟隨邪教的過程,他一生追求真理,卻經過了多次失敗的探尋,在邪教的控制下甚至一度迷失,成為「教母」的提線木偶,又經過了數次努力才逃脫邪教的魔爪。他們一行人苦行僧般在日本海岸線跋涉的場景讓我不斷想到《第七封印》中魔鬼帶走眾人的情形,他們跋涉的終點,是天堂還是地獄?
好了,不用說別人,也許我們都是炮灰。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