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激辯風雲--The Great Debaters

激辩风云/伟大辩手/伟大的辩手

7.5 / 63,049人    126分鐘

導演: 丹佐華盛頓
編劇: Robert Eisele
演員: 丹佐華盛頓 Nate Parker Jurnee Smollett Denzel Whitaker Jermaine William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哈囉

2008-01-29 00:51:59

《偉大辯論家》:「英雄是一個演員」



「英雄是一個演員」

    把種族問題帶入幾場劍拔弩張的辯論賽中,在唇槍舌戰中描刻個人的成長,應該說,這是《偉大辯論家》的新意所在,只不過這種新意由於丹澤爾·華盛頓對影片做出了嚴重的戲劇性處理,而錯過了一次深刻建設種族歧視之主題的機會,相反,華盛頓流露出對華而不實的辯論的過份喜好,恰恰彰顯出好萊塢敘事的核心所在:它必須娛樂,杜絕嚴肅,同時裹著大眾喜聞樂見的橋段——這裡必須有不成熟的愛情(想想吧他們都是學生),一個徘徊在墮落和絕望邊緣卻才華橫溢、必然要重整旗鼓的青年(這個壞小子最好沒有家庭),一個希望展現自我、超越父親而最後如願成功的乖兒子形象……的確,他們都需要成長。
    成長,是好萊塢講不完的主題,正如「失敗/勝利」的敘事機制是它們的致勝法寶,「它動人而誠摯」,美國媒體恰如其分的評述正好掩蓋了這類影片努力規避的某種敘事點,與其掄起斧頭狠狠砸向種族問題的癥結,不如聚焦幾個懵懂青年的情感變奏,以此作為電影高潮的積分算法。
    的確,華盛頓樂於鋪張辯論賽,而直到影片結束,我們還真沒欣賞到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常常是,我們翹首以待了許久,卻發現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辯論賽更像是走馬觀花的遺留物,只給予我們一些從某某書、誰誰誰那裡借用過來的隻言片語,卻缺乏正反兩方閃閃發光的智識碰撞或者辯論的內在邏輯,結果我們的疑問是學生們是否真明白他們為之良苦用心的種族辯題?華盛頓用討巧的蒙太奇掩蓋了辯論的奧妙和價值所在,凸顯他對敘事的不自信,加上過於追求戲劇效果,大大犧牲了對人物性格的深層展現。就拿哈佛大學的那場比賽來說,它缺乏明顯的說服力,幾個蒙太奇過後,總結陳詞直接成了各自經驗的表演。勝利屬於最淋漓盡致的表演,他們的表現與其說是才華所致,不如說應歸功於華盛頓對好萊塢電影敘事的瞭然於心——有感染力的表演遠比嚴肅而深刻的爭辯重要。
    人們站起來歡呼勝利的韋利學院,就像迎接英雄的歸來,「英雄就是看上去像英雄的人」,羅伯特·沃肖的潛台詞其實是,「英雄是一個演員。」用略顯煽情的手法形塑角色的英雄氣概,跳過複雜的心理細節鋪墊,確實經濟得多,也更容易為不想耗死腦細胞的觀眾接受,於這點,我們得說,丹澤爾·華盛頓的活幹得真不賴,事實是,他在片中的俗套形象,表明他比誰都清楚「英雄」和「表演」的同義關係,正如有人指出的,「丹澤爾·華盛頓顯然對藏在攝影機後面指點江山缺乏必要的興趣,他顯然更迷戀鏡頭前的戲劇性表演。」
    儘管如此,兩大黑人影帝揮灑自如的表演還是值得一看,更何況,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雖然好看得有點過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