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是唯一 [2007]--Across the Universe

穿越苍穹/纵横宇宙/爱是唯一

7.3 / 114,240人    133分鐘

導演: 茱莉泰摩
編劇: 迪克柯萊蒙 Ian La Frenais
演員: 伊雯瑞秋伍德 吉姆史特格斯 喬安德森 Dana Fuch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尾鷗

2008-01-30 20:41:35

Beatlemaniacs love it so much!


Beatles的歌翻唱者不計其數,從完全忠實原曲的到荒腔走板改編的,無論是搖滾爵士還是古典流行,我大抵上都聽過一些,平心而論,能翻出新意翻出水平的作品不多。喜歡的比如Bobby McFerrin翻唱的Blackbird,恣意得要死;不喜歡的比如Bon Jovi翻唱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我恨不得把他給打死。而本片演員的唱功都是不錯的,雖然不能說個個都唱得很好或者每首都翻得很棒,但整體上的效果令人滿意。特別是Bono同學翻唱的兩首,嗓音模仿Lennon仿真度還挺高,不愧是樂壇老手呀。

以上說的是一個方面,也就是在翻唱上成功了。另外一個方面,Beatles的很多歌本身就製作過MV,而且MV的風格也基本上都是天馬行空迷離詭異的。如果把本片的很多場景當成MV來欣賞的話,可以說,這一點導演也沒有輸給原版MV。好幾個唱段的影像我都還記憶猶新,比如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那一段,贊呀!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張專輯的MV合輯,而且是極具個性化的合輯。

不過它畢竟還是一部電影,而且和大多數音樂電影都是先有故事再創作音樂不同,本片就是在通過音樂創造故事。所以不少歌曲在片中的出現和劇情是非常合拍的,甚至台詞都和歌詞融為一體了。而且很顯然的是,導演和編劇對Beatles很多歌曲背後的故事都相當了解,不然也沒法把歌曲穿插得如此恰到好處。

而作為觀眾來說,如果對歌曲背景有些了解的話,就更能夠體會本片的妙處了。對於我這樣的Beatlemaniac,再加上對那個年代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所以本片值得玩味的細節是非常多的。這裡拋磚引玉說上兩個:

一是Revolution。這是Beatles的第一首和政治相關的作品,當時Lennon目睹了發生在倫敦Grosvenor Square的警民暴力衝突。這首歌是Lennon對那些把他歸入自己陣營的列寧主義者、托洛茨基主義者和毛澤東主義者的回應。他雖然與他們一樣渴望社會的變革,但他相信真正有意義的變革應該來自內部,而不是暴力。這從歌詞即可看出,倒是歌名帶有很大的欺騙性。歌詞中提及了Chairman Mao,Lennon不認同那些舉著毛畫像到處遊走的「革命」學生(也許不僅指歐洲學生,還包括紅衛兵)的行為。其實他並不太想把關於毛的部份加進歌詞中,只是有點趕時間創作的結果。而在片中,Jude的觀點和Lennon是一致的,然後就有了Jude去Lucy的辦公地點唱起這首歌,與歌曲創作的初衷完全吻合。

二是Across the Universe。Lennon和愛人Cynthia吵架後無法入睡而產生創作靈感,於是有了開頭幾句歌詞。片中也是在Lucy離家出走之後Jude唱起來的,而在地鐵里出現的幾個印度僧侶,Jai guru de va這句歌詞正是出自Lennon在印度學習冥想時的一句禪語(姑且這麼認為)。

接下來,我想離題說點別的。這個片子是朋友介紹給我看的,他是拿婁燁的《頤》對比著推薦的。那我也就說一下。把本片單純當作對Beatles致敬的電影來看也行,在此之上,導演亦有所指。片中涉及了當時美國的四個政治事件:底特律騷亂、小馬丁遇刺、越戰和反越戰、學生佔領哥大校園。別的我也就不說了,畢竟是音樂電影,但最起碼有一點,片中那些再現歷史的場景導演都拍得很有范兒,對於1960年代的元素的運用非常到位。想想《頤》里豕突狼奔的那幾分鐘,導演對場面的調度完全是失控的,全片的敘事也是稀爛,婁導野心太大可是您能力不行呀。

然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在貝托魯奇的《夢想家》里,還是在本片中,激進的學生堆里都設置了一個反激進的角色,而且是主角,更巧合的都是異國人。導演在多處設置了這另外一種聲音,直到最後,當Lucy發現了她那標榜和平的革命同志在親手製作炸彈的時候,激進或者革命,只剩下一張畫皮。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另外一種聲音也確實是對的。無論是巴黎,還是紐約,當年那些激進學生們如今早已成了兩個國家的中流砥柱,他們回首自己的年少輕狂時,早就已經開始了反思。

而在我們的國家不是這樣,很多人提起那啥啥事件,無不是熱血澎湃拍案而起,恨不得再來幾次再死一些人這社會才能發展才能前進。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們被「激進主義」這個魔鬼已經折騰了一個世紀,很多人還不自覺,還想繼續折騰。如今,對於五四的反思已經有學者在進行了,可是對於啥啥的反思,還沒有影子。

其實啥啥事件的時候我們也有那麼一位反激進的角色的,他叫侯德健,他在當時拯救了不少學生的生命。可是,當時的激進學生淹沒了他的聲音,現在他的聲音我們也聽不到。在《頤》里,就沒有這樣的聲音。有人說導演能把啥啥事件搬上螢幕,勇氣可嘉。可是在《頤》里,沒有反思,只有仇恨。沒有理性,只有泄憤。要再多的勇氣有何用?

勇氣與否,是評價一個人的標準,而不是衡量導演這個職業的高下。這就讓我想起了近兩年來湧現的不少反映官方諱莫如深的政治事件的電影。從電影的角度,拍得好的屈指可數。可是這些片子在豆瓣無一不是好評如潮,仔細一看評論呢?無一不是借題發揮離題萬里。我們是在看電影,不是嗎?如果用政治來衡量電影的好壞,《意志的勝利》就該永世不得翻身,可它是公認的好電影,就因為藝術本身的魅力。

我不是想把電影和政治之間劃上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事實上兩者也本來沒有界線。啥啥事件有啥?一個導致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中止的事件。別說我冷血,這就是事實。我的血也從沒有冷,我期待著那些得不到歸屬的靈魂,終有一天能夠在天堂里獲得一席之地。「I just don't want my beautiful daughter to get hurt.」Lucy的媽媽如是說。真的沒有什麼比媽媽的兒子身上流著的血更寶貴的了。

【附錄】讓近來的我特有感觸的一段台詞:
Max: Why isn't the issue here who I am?
Uncle: Because, Maxwell, what you do defines who you are.
Max: No, Uncle Teddy, who you are defines what you do. Right, Jude?
Jude: Surely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it's the way that you do i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