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7]

美丽人生/一个快乐的传说(港)/

8.6 / 754,746人    116分鐘 | Italy:122分鐘 (first release)

導演: 羅貝托貝里尼
編劇: Vincenzo Cerami and 羅貝托貝里尼
演員: 羅貝托貝里尼 妮珂塔布拉斯奇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OODLE||今日拯救咗地球

2008-01-31 23:32:59

生活是……


生活究竟是什麼?一條路?一座山?抑或是一顆巧克力?
 
也許吧,至少在我看過《美麗人生》之前曾有做過這麼些比喻。可是,之後呢?
 
呃,之後,我恍然意識到,生活或許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只能說「I do」的遊戲,一場無法自己做主的遊戲,一場稍有懈怠就會「Game over」的遊戲。
 
今天再度翻看了一遍《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因為昨天給一個朋友推薦,所以今天就順便重溫了一下這個自己曾看過好多多遍的電影。
 
真是的,不就是一部電影,怎麼又哭了?
 
真的,又哭了。這次算是撐到最晚的一次了,直到那聲「我贏了」喊起,我才流淚的,不騙人,呵呵,很厲害吧?!(P.S這是目前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把我弄哭的片~)
 
相信每個人看這片都有同樣一個毛病——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問「這片很感人?」(P.S我那朋友就有這樣問過我)
 
我也曾經這樣,值得慶幸的是,我堅持把這部「爛片」看完了,因為我認為這是對導演等所有演職人員最起碼的尊重。
 
相信每個人看這片還有同樣一個毛病——看到結尾都忍不住感嘆「這片太感人?」(P.S我那朋友也那麼感嘆過)
 
不是我料事如神,只是我也曾經這樣~
 
我簡單將這部片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一半膠片弄了部鬧劇,一半膠片造了部經典。
 
我不得不承認羅貝托·貝尼尼的偉大,他簡直是個傳奇(P.S他是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以及導演,而這部偉大的電影正是由他自編+自導+自演的)。而這部電影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第5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歐洲電影獎的電影(在坎城電影節試映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長達12分鐘之久,個個含淚步出影院。)等等40多個國際大獎。這是一部被義大利以及猶太民族引以為傲的電影。
 
照例,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情——
猶太青年基多和好友駕車(剎車失靈)到一個小鎮準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多拉想為民除害捅掉馬蜂窩,卻被蟄,基多幫他吮血)。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可好景不長,基多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德軍強行送往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圭多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幪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他騙兒子這一切只一場驚險刺激的冒險遊戲,獎品是輛真坦克。他以遊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自己卻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終於,天亮了,遊戲結束了,喬舒亞從鐵櫃裡爬出來,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一個美軍援救士兵將他抱上坦克。喬舒亞面對著坦克,喃喃著「我贏了」......
 
描寫二戰猶太集中營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P.S我最愛的電影之一)。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人獨居匠心地從陳舊的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以極為樂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極為悲慘的故事 ,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裡找到了一種血色的美麗,一種心酸的浪漫,一種悲傷的快樂......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也許稱之為悲喜劇較為確切,導演極力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尤其是前半集):為追求多拉,基多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脫衣舞;開車載多拉,剎車卻壞了,車門打不開,竟從車頂爬出來;屢次小偷小摸地換禮帽;和德國醫生猜謎;玩催眠;把別人的訂婚宴弄成自己的私奔宴,騎著綠馬迎娶多拉......
 
笑料好多好多。
 
最經典的莫過於集中營的幾場戲,德國軍官來講些規則秩序,要找個翻譯,他怕孩子聽到真相,竟衝上去當翻譯,然後翻出一堆遊戲規則;為和妻子聯繫,他偷跑到廣播室示愛,用餐廳的留聲機放妻子最愛的歌曲,甚至偽裝成女人去女營找妻子(他正是死在那裡);為讓兒子相信自己,冒險把孩子帶到德國孩子的地方(因為猶太孩子都死了,他們被關進了毒氣室,以洗澡的名義---太無恥了,而基多的兒子因不愛洗澡而逃過一劫),甚至和他們共進晚餐。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裡。
 
基多是個偉大的父親,即使最後被押著走向死亡,出現在躲在鐵箱裡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醜似誇張模樣的爸爸,向他歡樂地眨著眼睛。
 
貝尼尼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迎合大眾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美麗人生》講述納粹的角度曾引起過很大的爭議,我想,大部份經歷過納粹的人在內心應該是會抵制這部電影的,因為它描寫的過於美好了,它將殘酷的歷史表現的過於輕描淡寫。但我,一個俗人,真的很喜歡這種角度,既然能輕鬆地體驗沉重,那又何必還要選擇用血來染色呢?
 
貝尼尼是個傳奇,是第二個卓別林,讓人笑中帶淚,這,不容易。二戰的片子都通常都沉重的令人難受,惟獨這部,用輕鬆的風格記錄,看的到戰爭的殘酷也看得到父親的偉大,同時更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美好。
 
再試問:基多的white lie難道僅僅是為了喬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嗎?我看不盡然,基多自己其實也一直固執地這麼認為: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場遊戲,一場瘋狂遊戲。而且堅信最後的勝利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所以即使在集中營裡,基多沒有心力交瘁,沒有力不從心,臉上始終帶著慈愛的笑容,給兒子演著戲。
 
這種燦爛,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擁有的。
 
他——一個有著猶太人的機智聰明的男人是個——天生的精靈!
再往深里剖,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輕與重*中談到 「我翻閱一本關於希特勒的書,被他的一些照片所觸動,從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成長在戰爭中,好幾位親人死於希特勒的集中營;我生命中這一段失落的時光已不復回歸了。但比較於我對這一段時光的回憶,他們的死算是怎麼回事呢?對希特勒的仇恨終於淡薄消解,這暴露了一個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墮落。這個世界賴以立足的基本點,是回歸的不存在。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
 
也許這份淡薄消減是種無奈,所以即使反映二戰的殘酷、納粹的瘋狂的電影不少,我們仍然需要類似《美麗人生》 的優秀歷史電影提醒著我們,勿忘歷史。
 
縱然歐洲的戰爭電影多麼多麼優秀,我們還是必須反觀中國乃至亞洲,為何日本與德國乾的法西斯暴行不相上下,可我們相關題材的電影卻沒有丁點國際影響力?涉及這方面的電影咱拍的不少啊!
 
也許是因為國人導演水平有限,也許是因為有楊XX這類無恥的民眾,也許是因為政府畏懼國際爭端,也許是因為日本對於歷史的反思遠遠不夠,無數次地聲稱「我們是正義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一切正呼喚國內新銳資深們去繼續努力發掘歷史,讓世人明白真相,讓故人永垂不朽,讓歷史的警鐘長鳴。
 
據說有三部描述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正在籌劃開拍中,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