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活著--To Live

活着/人生/Lifetimes

8.3 / 20,657人    133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余華 蘆葦
演員: 葛優 鞏俐 牛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ongdoutusi

2008-02-01 09:54:41

活著.電影和書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余華

  《活著》是余華的一部小說,是張藝謀的一部電影,是人們稱道的經典。有人說,活著是中國目前最好的電影了,一直想看,卻提不起興緻,壞就壞在經典,印象里但凡經典的老電影,一定綜合了土,鄉村,沉悶,深刻,難懂,晦澀等等一系列忘而怯步的元素,加上張藝謀\鞏利的金子招牌,實在招架不來,往往不知所以然以後,甘敗下封,不是片子拍的不好,是我不懂欣賞。又有人說,活著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因為電影再好,都不如小說寫的好,真的有這麼好嗎?帶著幾許疑惑,幾許興奮,看罷了影片,又讀完了書,潛潛的寫一些思緒,隻字片語的感想吧。
  
  電影確實是好電影,它土它鄉村他深刻,但她不沉悶也不晦澀,書確實是好書,相形之下,前者就略顯蒼白了,也空洞了不少。然而到底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這樣的比較是不具意味的,也是不夠客觀的。電影在經典文學的基礎上推成出新,情節處理上變化了不少,卻不影響主題的體現,同時,側重於其優勢的體現,在畫面,音效等表現手法上很有張力。書中以務農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戲,那調調,那韻味,怕是哪一部文學作平也望塵莫及的。主人公坎坷,波折的一生想要在兩個小時內表代的遊刃有餘,自然要有所舍取,不如原著細緻,可以說無論刪去那一部份都是一種遺憾,但影片始終圍繞主線,以皮影箱為線索,貫穿始終,又不顯造作,刻意,此等手法可謂高明了。先看了影片,對於小說來說,多媒體更能夠引人入勝,再讀了書,有了先前的鋪墊,人物,場景便豐滿起來,更為形象生動了。事實上,書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他們並不矛盾,何必拘泥於優劣呢。

  關於主題,在《活著》的幾版序里,作者早以表達的淋漓盡至了,引文於下。

  「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段,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講述了我們中國人在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主人公與死亡四目相持數次,命運順應時代變遷,一生坎坷,卻依然笑面生活。幾次感動得煽然淚下,幾次感嘆造物弄人,卻仍是隔岸觀火,無法身臨其境,那些年代,始終太遙遠。對於我來說,資歷尚淺,許多細膩的情感還無法體悟性得深刻,不曾顛沛流離,不曾為人父母,不曾與死亡擦肩而過,不曾為活著本身努力的活著。
   
  喜歡一部電影,一本書,很多時候說不出原因,那是一種感覺,也許只是一句台詞,一個場景,一個表情,就刻在心裡了。
  
  電影裡,家珍一直叨念,「我不圖什麼,只想跟你過安順日子。」
  
  書里,富貴反反覆覆的,「這都是命。」

  英文活著的譯名是TO LIVE,很精準,如作者所言,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它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就是信仰,活著就是目的,活著就可以很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