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458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千大

2008-02-02 03:25:53

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jpl很早就向我推薦了,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看OTL。今天中午翻出來看,真的是一部經典的好片啊。

譯名很美,有詩意,卻與電影相挈。這樣好的譯名總會為電影增色不少。

其實故事是很簡單的,是一個老師用音樂呵護、感化孩子脆弱心靈的故事,用了倒敘的,也逃不過直線的框架。但一部電影只要相符的形式就好了,新奇巧用在如此溫暖的電影上總會畫蛇添足。

都是些敏感而有些頑劣的孩子,「池塘之底」,也暗示這些孩子在世人眼裡的形象。雖然我認為人性中的確有惡的成份,但善與惡一開始還是勢均力敵的吧。有耳濡目染,也有自己一勁地鑽牛角尖。綜觀著名的連環殺人犯,大多數都是內向的人。在養成健全人格的時期,他們得不到正常的關懷,從而有了反社人格。就像有些病,其實每個人都會得,但各人的免疫能力,採取的措施不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成為因疾病隱喻而頻遭歧視的一員。電影中正舉了兩例:莫杭治和蒙格,蒙格心中的魔鬼不是他自己,而恰恰是其他人造成的。他是一個試驗品,一個早被下了定義的物品,從家庭到學校都不曾與其關懷將他拉出泥沼,任其墮落。而莫杭治則被馬修適度地保護其纖細的絨毛不被擦傷。突然想到自己,小學時的我也是一個頑劣的孩子,做過許多壞事,但我終於向正常的軌道成長了。初中畢業時,小學同學聚會,同學說我的性格變好了很多。

音樂是媒介,但音樂不是內質,愛才是內質。

文藝九慕斯,任以其一為媒介,對許多人,也是一種奢談。感化,終究是需要感化的。無論惡劣與否,我們都是人類。《發條橙》中的條件反射,已將人性壓抑到虛無。

從影片中還能看到的,是對自由的渴望,從歌聲中飄逸出的小鳥,在藍天中輕快地跳躍、飛翔。從他們的紙飛機,從他們眼中,被壓抑了的童年幪上了一層淡淡的哀傷。「樂譜架」偷了十萬元,述其原因,是想存錢買熱氣球。這是夢想,不由得想到《死亡詩社》。

片中始終由音樂連綴,真是天籟啊~為整片籠上了浪漫的情調,畫面美極了,一如法國片的傳統。

p.s.順便說一下,佩皮提真是一個很萌的正太啊~(雖然我不是正太控)


http://ziyunch.yculblog.com/post.2821460.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