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eger

2008-02-04 10:57:02

一部保留了部份雜音的獻禮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段時間看完了紀錄片Helvetica。

作為設計中重要的一部份,字體對於大眾甚至一部份設計從業人員來講,還是一個瑣碎、遙遠、不值得過多關注的尷尬角色。正如Matthew Carter在影片中感嘆「如果你說到字體設計師,他們通常一臉茫然。偶爾真有人聽說過這個詞,但他們也以為這些人都死掉了。」

而Helvetica在她的50歲時,能有人為之拍一部電影,拍完了巡演還有人看,看完了DVD還有人買,買完了被傳到Google Video上還能排上Top榜,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這部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大明星Helvetica於某個表彰大會上放給客人看的「獻禮片」——非常精良和專業:優美、輕鬆、有點振奮人心的配樂;明媚、幽默、出其不意的字體畫面(出自電影Borat的攝影師);涵蓋美國,英國,荷蘭,德國,瑞士,法國和比利時,老中青三代設計師以及創始人 Eduward Hoffmannh後人的紮實採訪。如果你是Helvetica的忠實Fans,片中對變著法子的誇讚將讓你覺得無比悅耳「資訊應該由文字內容表達,而不是字體。這是我們十分喜愛Helvetica的原因」 「我很慶幸沒有人讓我去改進Helvetica,因為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但在我看來,操著德國口音、語速奇快的Erik Spiekermann的話雖然率直的有些不留情面,卻更引人深思。當問到為何五十年後Helvetica依然如此流行,他嘆了口氣反問「為什麼壞品味無處不在?」

Helvetica和它的模仿者Arial的流行,其實已經到了氾濫的地步。它就像是預設的選項一樣被拿來就用。這種不經思考,與其說是熱愛,倒不如說是對「字體」投的棄權票。人們認為Helvetica的優點是透明、中立、沒有感情,選擇了省事而且不會犯錯。而這種不作為式的「正確」僅僅建立在「字體本身並不表達資訊」的基礎上。可字體真的不能夠恰當地表達內容嗎?還是因為字體的設計和選擇,比顏色、間距、位置更複雜和難以掌握?


作品不拘一格的David Carson認為「不要把「可讀」和「傳達」弄混了。一件東西可讀並不意味著傳達了資訊,更重要的,並不意味著正確傳達了資訊。反過來講,有些剛開始難以閱讀的東西,也許表達了完全不同的資訊並且值得讀者花更多時間去參與。」 在數字世界裡,手跡這個概念已經逐漸消失。人們很難再通過字跡來體現感情和人格。而對於最注重個性、厭惡雷同的設計師而言,這時如果連認真選擇合適字體的機會也不珍惜,那無疑是非常遺憾的。


Stefan Sagmeister(他那些在自己身上亂寫亂畫的作品被國內的BBS轉的到處都是)對所謂Helvetica代表著的現代設計做了一個形象的概括 「我對通常意義上的現代主義是失望透頂的。他們太無聊啦!我們拿到一份手冊,它們都有著大量的留白,上面寫著幾行用Helvetica一類字體的小字、下面來個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務人士走路的圖片……這些狗屁無聊透頂。」

很慶幸導演將這些反調都保留了下來,可這部獻禮片的主調依然是粉飾地對Helvetica進行歌頌:對於非稱線字體現代、理性、簡介的吹捧,卻絕口不提襯線字體其實更適合閱讀;偷換概念地將非襯線字體等同於 Helvetica,一筆帶過甚至忽略其他非襯線字體諸如Akzidenz-Grotesk, DIN, Univers; 將在商標、公用設施、街邊小店上的流行拔高為設計上的成功。而Helvetica一書的作者Lars Muller誇張地在大街小巷不斷指認Helvetica的一段,則使這種吹捧達到了令人難為情的高度。

總的來說,這依然是一部讓人看著很舒服的電影:有著精良的製作,眾多頂級設計師的現身說法。況且Helvetica本身也是一個精良的字體,只是因為用得過多才成了問題。
http://liupeiyu.blogbus.com/logs/14936478.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