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蛇彈吉他

2008-03-03 07:30:06

瓊瑤作風傷透了我對JD的感情


在抱怨之前,先肯定兩點:

攝影真美! 導演Anton Corbijn不愧對20年的MV導演經歷,鏡頭處理得獨幀如畫。
黑白影像除了另影片的風格在懷舊和先鋒之間保持平衡,也擺脫了時代感。最主要的,用在Ian Curtis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悲情搖滾人身上再合適不過。 色彩缺乏另時代特徵降低,人物脫離了潮流,每一場戲都彷彿同時適用於過去、當代和未來,好似講述一個Ian Curtis神話,不止於28年前。
黑白影像的靜謐感也傳神地表達了人物內心:苦悶、壓抑、單調,缺乏活力...所以容易瀕於扭曲。很多獨具匠心的構圖也符合人物性格,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並且多少暗示了情緒和命運....當然,這些感覺在影片伊始構建得很好,卻半途而廢。

演員的選擇值得稱讚。 除了每一位的造型幾乎都精雕細琢,力圖還原Warsaw,Joy Division,New Order,Tony Wilson,Rob Gretton的面貌以外....不得不承認,主演Sam Riley把Ian Curtis模仿得惟妙惟肖,舞台表演更有時光倒流的一瞬間恍惚~~~~低調的表演基本上把握了人物苦悶惶恐的心態。幾乎是Sam Riley的演技成全了這部電影全部價值。

而導演狹隘的視野和忠於原作的改編基本上毀了這部電影的後半段。

影片的前半部(50分鐘左右)採用一種碎片式的記錄手法,刻意繞開了Ian Curtis的私生活和內心活動,把重點集中在成名歷程上的重要時刻和重要演出。這種表達非常成熟,簡單平實,舉重若輕,和影像結合得幾近完美,不免令人期待接下來的劇情高潮。

處理那些人生拐點時,Anton Corbijn僅用一些有意義的台詞精確提示~~~比如第一次演出獲得好評,Ian Curtis和妻子相擁,興奮得想要個孩子。沒有後話,簡單扼要,正好交代了那種大孩子似的衝動和開心。還有Tony Wilson的出現、「血書」,Rob Gretton的咄咄逼人...這些場面乾淨俐落,意義明確,值得讚賞....(好像借用了《24小時派對狂》的風格??)....

但是約一小時的「樂隊」情節發展結束,開始交代Ian Curtis的私人生活,差不多是從那個比利時女人出現開始,整個劇情立刻變身8點檔肥皂劇,充滿了肉麻和無聊的台詞,劇情徹底淪為一段庸俗不堪的婚外關係。

最令人失望透頂的莫過於結尾,在悲慘的剪輯線索下,Ian Curtis簡直變成了搞不定老婆情人三角關係,在婚姻不順的打擊下,一股火氣鬧自殺的傻冒...Orz
就算Ian Curtis只有23歲,但是一個壓抑了20餘年,崇拜Jim Morrison,長期活在癲癇的陰影下,歌聲中充滿絕望的「孩子」僅僅因為早婚的後遺症就痛苦到自殺???!Anton Corbijn的腦子似乎進了游泳池....估計這個結尾沒有哪個JD的歌迷能接受。

我不是JD的歌迷,一樣接受不能。因為既然塑造了一個想法很複雜的Ian Curtis,你就絕不能讓他簡單地去死!最主要的,你不能簡單地解釋他死亡!!

後半段影片,充滿了我們所能想像的俗套。除了已經讓人心灰意冷的瓊瑤式對白,又加上了前半段根本不曾出現的膩歪獨白,甚至莫名其妙地閃回(與黛比初識場景),還有書信台詞,以及催眠時的大量(導演)自以為是的解釋性獨白...這些表達在一部有記錄色彩的影片中本來已是大忌,卻被導演毫無徵兆地發揮到氾濫地步。

此時,Joy Division精妙的樂曲已經淪為肥皂劇背景樂,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變成了三角關係伴奏曲。令人髮指啊~~~

這些對Ian Curtis一廂情願的想像和解釋毀了我們的「信仰」,不僅沒有還原一個真實的搖滾天才,反而侮辱了Ian Curtis和歌迷的感情。

另外,這部失敗的改編(改編自Ian Curtis妻子的回憶錄,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或許也是改編作者Matt Greenhalgh的經驗不足)把大量時間投入到Ian Curtis的感情生活-----偏偏這是一項最難以闡述和不必詳述的內容,對真正Ian Curtis和JD樂隊成員之間的交流甚少交代,給Ian Curtis對音樂的態度和意識也沒有留出多少空間,這種執導態度同樣蔑視了Ian Curtis和他的音樂。

儘管搖滾充斥著不羈和混亂,但在朋克喧囂的70年代,Ian Curtis絕對是一個先鋒,一個另類,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孤獨的菁英,值得認真紀念。這部Control完成得遠遠不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