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聲嘆息--Yi sheng tan xi

一声叹息/Sigh/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7.1 / 420人    111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馮小剛 王朔
演員: 張國立 徐帆 劉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死同志

2008-03-06 02:13:48

不淫叫,也不思考——看《一聲嘆息》


中國愛情片在進入2000年後直接進入了神經錯亂期,電影導演普遍認為派帥哥美女在螢幕上嗲嗲的示愛,搞一些山盟海誓、要死要活、小情小調的愛情就可以糊弄觀眾。並且自豪的稱之為商業片。商業片不是沒大腦,不是無視社會現實無病呻吟。我們的沒大腦的導演們愚弄觀眾,瘋狂自戀,很是可惡。
站在現在看來,仍然沒有一部電影能夠像《一聲嘆息》那樣與社會現實如此靠近,能夠相對深入相對坦誠的面對中國人的感情生活。影片關注的是中年人的婚外戀問題,這是中國社會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影片在當年登上了票房排行榜第二把交椅,僅僅落後於共產黨買單的《生死抉擇》。金雞獎評委異口同聲的討伐《一聲嘆息》,他們的討伐直接偏離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探討,而是認為影片「格調低下,誤導觀眾」。由此可見評委格調低下,社會現實,不是你幪上眼睛它就不存在了,也不是因為你正煩惱於此他就不能去說。多數評委一邊擁抱自己的第N個二奶一邊瑟瑟發抖的發罵,此謂人性。
        影片對於中國愛情電影的最大貢獻,是堅定的相信某種影片模式的存在。《一聲嘆息》的故事完全套用婚外戀題材的經典模式。這種模式的直接來源是社會生活。人物設置也好,故事情節也好,都閃爍著社會現實的影子。馮小剛有意無意的在試圖創造一種固定模式,這或許會成為中國類型片的雛形。男主角設置為四十歲,不惑之年被普遍看作一個標誌性年齡,處於這個年齡的男人是社會支柱力量,他們事業定型,落魄者基本無望翻身,而得意者也基本業已得意。婚姻方面,新婚激情基本退去,妻子多半已經人老珠黃,但自己卻是慾望不減,正是身理上最為成熟也是最後成熟的階段。所以婚外戀情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男人身上,也就最為普遍。而男主角的事業,也被設置為衣食無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階層。家中有一個賢惠的,為家庭和子女任勞任怨的妻子,還有一個可愛的心肝寶貝似的孩子,她日後會成為干擾主人公做決定的最大因素。在遭遇感情危機之前,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平淡規律。然後會有一個青春美麗的女學生或者女助手進入到男人的生活中,從而平靜被打破。從隱瞞到秘密洩漏,妻子開始大吵大鬧,情人開始威逼,男人處於兩難。一邊無法離婚,另一邊就名不正言不順。就在忍耐到達限度的時候,妻子再出點狀況,使得男人的精力又回到妻子那邊並且昔日激情重現,最終另一方自動退出,男人又回到平靜的生活中。
        這種設置具有不可思議的成熟性,幾乎完全具有成為一個模式文本的潛力。正是因為其典型性,影片才會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績。在我的理解中,類型概念與票房直接掛鉤,因為類型是經過對觀眾觀影經驗和興趣反覆考驗,從而產生的百試不爽的法則。觀眾本質上酷愛這樣的故事,酷愛的原因多樣,譬如從片中得到某種共鳴,或者獲得某種感動等等。認同的觀眾越多,票房越好。馮小剛創造的模式,從本質上暗合某個年齡層次的觀眾的觀影需求。他們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危急,或者正在掙扎中,或者已經從掙扎中脫身。總之,婚外戀在這個社會,已經成為中年家庭的普遍話題,而這種婚外戀的經典模式,自然會受到觀眾的鍾愛。觀眾沒有理由不認為「真實」,因為這就是從真實而來。
        觀眾認為真實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片中大量的細節真實。比如梁亞洲在賓館裡藏李小丹的內衣褲的細節,比如梁亞洲謊稱自己喝酒欺騙妻子的細節。這是馮小剛長久以來的強項。也是編劇王朔的強項,更是另一個編劇馬軍驤的生活真實。細節真實最為細緻,如同針尖,往往可以準確地刺痛觀眾的心頭軟肋,讓觀眾產生共鳴。然而這是當下中國電影最為欠缺的。編劇對生活缺乏感受力,不能捕捉到最為生動的細節,使得情節乾澀,無血無肉,如同行屍走肉。
        馮小剛對於現實的關注在他的影片中一以貫之,並且他也是展現現實最為靈活最為調侃的導演。馮小剛對於婚外戀題材的關注首先需要膽量,在得到這種膽量之後,他對於生活的親近使他明確地了解觀眾的需要,從而敢於創造一個新的實用的婚外戀題材的模式。當時模式說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此後少有影片採用這樣的模式,等到《手機》開始沿用這一模式並且又做創新,只是後話。然而真實來源於複製,馮小剛決不僅僅滿足於複製,但事實上,他只做到了複製。他將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典型性歸納,形成了一個典型性的情節,但也僅僅如此。馮小剛在片中曾經嘗試進行一種道德上的重新認定,他將梁亞洲描繪成一個怯弱的男人,寫他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希望撼動社會傳統道德規範對婚外戀的一概簡單的否定。然而這只是太小的一步。中國電影早就懂得如何克服單面人物的塑造,馮小剛僅僅做到不讓觀眾把梁亞洲簡單的看作一個壞男人,但並沒有在道德上脫離傳統價值觀的影響,梁亞洲終於痛苦的劉大為說:「就是仙女兒,也要忍著。」並且他也的確低著頭回到了妻子身邊。梁亞洲對於妻子的比喻曾經感動了一批觀眾,說妻子的手就是自己的手,是把妻子和女兒當親人,言下之意,倒是和李小丹之間的感情是真正的愛情。那麼梁亞洲為什麼不去追求自己的愛情?謝飛老師一把年紀,也質疑說:「為什麼是仙女兒也要忍著?如果真的是仙女,完全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嘛。」傳統道德規範對於我們的影響依舊深刻,這在影片中直接影響梁亞洲的選擇。
        於是我們知道,這部影片僅僅是一部普通的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電影,他不承載也無法承載馮小剛更大的野心。這也是中國愛情片的最大弊病。影片中沒有人,看不見真正的人性,沒有真正的突破性價值。
        馮小剛不敢或者就壓根沒想到去直面男人的慾望,直面慾望,首先要直面人的動物性,人具有動物的最本質特徵,即性慾。性慾作為動物與生俱來的天性,在中國一再被壓抑,直到現在,仍然藏著掖著。精神文明建設就是否認人是動物,可憐我們的政黨還是唯物主義政黨。但是事實上,我們的電影人主動否認自己是動物。梁亞洲在影片開始是一個真正的動物,他被李小丹吸引,一回北京就與小丹發生關係。這在中年危機的電影中,不失為一個突破。作為另一部展現婚外戀題材的電影,《男人四十》就顯得裝腔作勢,非要把男人事業失意、跟不上時代、家庭生活如何枯燥全部說完,還要來一個往事的刺激,才心安理得的讓男人去與女學生發生關係。彷彿這個男人是被推到這一步的。在這一點上,馮小剛顯然要了解男人的多,他知道男人對於女人的慾望,直接是來自於對女人身體的慾望,所以直截了當,就讓梁亞洲上了李小丹的床。但從此以後,梁亞洲逐漸就喪失了動物性,他開始擺出一副善良人的姿態,表示自己不離開小丹是因為道德、良心等等等等,編劇顯然在此時思維發生了混亂,或許他原本是打算寫人性,到了這裡,便開始不自覺的寫道德。人性不見了,人也不見了,主角們開始成為符號,演繹一個愛情寓言。
        其次,作為男人慾望另一個組成,男人對於女人的征服慾望在影片中蕩然無存。梁亞洲反覆獨白,說自己在李小丹面前像一個「孩子」,自己是被其「母性光芒征服」,那麼這是說,梁先生有戀母情結?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因為在影片中,宋曉英表現的也相當強權,完全包辦了家中的內外事宜。影片反覆地渲染裝修,說宋曉英全情投入到裝修中,「像個瘋子」,但這是否就構成了梁亞洲移情別戀的原因?我想顯然不,更顯然梁亞洲也不可能是單單被動物性趨勢就拋棄宋曉英,男人最起碼也具有基本的理智。梁亞洲顯然是喪失了家中的地位,這是最重要的,梁亞洲喪失了對妻子的權威,他同時也喪失了去征服妻子的興趣,於是轉而去征服李小丹。李小丹對於他來說是嬌艷欲滴的花朵,充滿新奇。梁亞洲是貪圖新鮮,更是貪圖征服新鮮,是在證明白己尚未蒼老。如果僅僅解釋為「母性光芒」,顯然是託辭,顯然相當不坦誠。
        換句話說,和中國所有的愛情片一樣,《一聲嘆息》僅僅將目光放在簡單的愛情關係上,而忽略了人性,人最本質的慾望在這些愛情悲劇中的關鍵性作用。影片無視人的本質,當時只能造成人的缺失。沒有人的愛情,豈不荒唐。影片探討的不是愛情,因為愛情是和慾望,是和性緊密聯繫的,準確地說,影片探討的是愛情道德,是婚姻道德。它對於男主人公的展現是片面的,無力的,一個不具有動物性的男人不可愛,甚至不存在。它沒有深入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去探討男主人公在這場婚外戀中的心理狀況,不能用心去感受,更不用談用身體去思考了。
        只有直面人的慾望,我們才能夠深刻的思考人性,不思考人性的電影毫無力量。《一聲嘆息》是有力量的,因為它複製了有力量的社會現實,是現實有力量,而不是思考有力量。這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或者說,這是最原始的電影的魅力所在,這跟盧米埃爾的火車對於觀眾的力量是一回事兒。終於有人在說,終於有電影在拍,觀眾很欣喜。並且觀眾的欣喜保持了很長時間,《手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思考沒力量,本身很可悲。
        但《一聲嘆息》終究是有力量的,因為它是真實和比較坦誠的,是中年男人低沉的自述,而不是空洞的叫春。它要超過這幾年中國內地所有的愛情片。很奇怪,中國的愛情片裡始終沒有人,只有些穿著衣服的不知名生物,遊蕩來遊蕩去,集體意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