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堂此時 --Paradise Now

天堂此时/天堂不远(台)/立见天国

7.4 / 24,066人    90分鐘

導演: 哈尼阿布阿塞德
編劇: 哈尼阿布阿塞德
演員: 魯比娜阿扎巴爾 Hamza Abu-Aiaash Kais Nashif Lotuf Neusser 阿里蘇利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樾

2008-03-06 09:02:15

天堂無路


三月一日晚上八點多,BBC新聞播報下端的紅色字體「Breaking News」再度亮起。這是我第二次在晚上看到這樣的插播,上一次是在兩個多月前鐵蝴蝶貝布托遇刺,巴基斯坦人發出的悲竦哀嚎,碎裂了那個寒冬里乾冷的夜晚。
所以,那個瞬間,直覺告訴我,悲劇再次上演。
中東。加薩以北的拜特拉希亞。
那些被鮮血模糊的殘軀凌亂的橫在殘垣之間,背景天空中黑色的硝煙濃密。BBC新聞寫實的風格讓人窒息,那些迫近的特寫,緊湊的跟拍,打出了一個個憤怒,瘋狂,哀憐,無助的面孔。上帝在製作悲劇的時候深諳暴力美學的原理,毫不避諱那些死亡和血泊。六十八名巴勒斯坦人和兩名猶太人在這次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報復性襲擊中喪生,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之中。
斯提克斯,黑色的冥河之畔,又一次的冤魂咆哮。
  
BBC的那個經常畫著鮮艷口紅的女黑人播報員嚴肅而克制的面告訴我,雖然在同一片星球,接受同一個太陽的溫暖,可那畢竟只是離我們很遠的事情。只是關於鮮血,關於生命,那片在《聖經》中被描述為「遺產與和平」的美麗土地,如今在半個世紀以來不停歇的戰亂下破敗得讓人唏噓感慨。希伯來文書寫的神聖歷史未曾指引,上帝選民的復興之路誰都不會料到會是如此血腥。轟鳴嘶叫的坦克,錚亮的槍管,帶血的眼淚,如此的慘絕人寰的夢境,先知們留在羊皮捲上的預兆,彷彿幽浮著卻是魔鬼的回音。
我想起鏡頭裡那些母親和親人們絕望的哀嚎,持槍的男人和幪面的士兵激烈的呼喊,他們的表情如鏡子一般映出了以色列入的臉——那些在超市和車站的自殺爆炸中死亡的親人和家屬,約旦河的兩岸,和平的命運氣若遊絲,那一幕幕人間慘劇竟是如此的對稱的悲傷,如此的相似的殘忍。
那些聖城頂上透藍的天空,此時沒有天堂。

想起還是在大學時看過的那部極具爭議的《天堂此時》。片中講述了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巴勒斯坦人克漢雷和薩德在無奈中邁出的人彈之路,在以色列導演的鏡頭裡,充滿了民族間的諒解和人性。其間他們在仇恨與良知里反思,掙扎,然而無論他們做出怎樣的選擇,無論他們放棄不放棄他們的使命,卻都是無法結束那片土地延續的仇恨與血淚。上帝無暇顧及這片他曾經寵幸過的土地,天堂之下,生靈塗炭,黑色的悲劇氣氛仍在不斷瀰漫。
以平民的細微視角展現宏觀的歷史背景,這向來是電影用來描述大時代或者大災難一種藝術手段。可這樣的敘事線索在以色列入和巴勒斯坦兩邊看來都是很難接受的。以色列入覺得影片美化了自殺襲擊者,而已勒斯坦人覺得片中幾乎沒有描寫到以色列入對他們的壓迫和侵略。一部本意是呼喚和平的影片,卻因為民族尊嚴和國家意識的對立而受到夾擊,最終落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能不說也是另一個悲劇。

中東,自古以來都不是平靜的地方。
讓拉賓倒下的槍聲還在迴蕩,阿拉法特屍骨未寒,亞辛的遺像依然被紮著深綠色頭巾的哈馬斯民眾熱烈親吻。領袖們進入歷史,帶著未嘗的理想和遺憾。
那片土地自古以來都不是某一個人可以征服的,伯利恆,加薩,耶路撒冷那些歷史上雋金的城市,如同在層層腐屍中生出的玫瑰,你仍然可以聞到歲月沉澱下的暗暗幽香。埃及人,大衛王,十字軍,那些歷史上著名的戰役總會成就一些帝王的功勳,可是那屍骸遍野,萬骨枯竭的場面不會輕易的煙消雲散,熱血滲透了他們腳下的每一片土地,帶著死者的詛咒與猙獰,傳說當年六個天使一度曾在哭牆上徹夜哭泣,眼淚滲入哭牆,從此牆壁千年屹立。

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猶太詩人耶胡達·阿米亥的詩歌中常常描寫到了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戰爭陰霾下的巨大壓抑,其中有一句這樣寫道:

夜幕降臨像軍號的聲音/把我們籠罩/它嘴唇翕動/彷彿祈禱者/面對著某個上帝/嚶嚶哭泣

詩人的感性,讓他的句子帶著一絲被神拋棄的無奈與淒涼。那裡的人民,更是因為一代代的沉浸在那種恐怖的氛圍里,而對死去的和平鴿默哀失語。

我想起我們學院裡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留學生,他們一起學習,上課,討論。彷彿離開那片土地,大衛王的後代和巴勒斯坦人可以在任何屋簷下同生共存,而不是冤冤相報。
只是上主耶和華,真主安拉,還有無數被這片土地的子民自古以來虔誠供奉的神祇們,你們是否聽到了你子民的哭泣,只要你們睜開眼,便能看到你們曾無數次展現神蹟的土地,「橄欖枝早已滑落」,現今正遭受怎樣沉重苦難的折磨。

只是電視上那些充滿了憎惡和瘋狂的眼睛告訴我,在看不到黎明的黑暗裡,此時的中東,天堂無路。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368567.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