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天的故事--A Tale of Springtime

春天的故事/人间四季:春/ATaleofSpringtime

7.1 / 5,152人    108分鐘

導演: 艾力侯麥
編劇: 艾力侯麥
演員: Anne Teyssedre Hugues Quester Florence Darel Eloise Bennett Sophie Rob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言由

2008-03-07 21:08:59

春天裡的舒曼


侯麥在四季系列的第一部影片《春天的故事》中用了三個音樂。分別在開頭和結尾用了貝多芬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5號(春天);36分鐘的時候用了羅伯特·舒曼的鋼琴奏鳴曲黎明之歌(les chants de l'aube);91分鐘的時候用了舒曼的《交響練習曲》(Etudes symphoniques)。

 

 

『春天』

其實,我一直懷疑這首配樂到底是否為《春天》。某病也為了幫我尋找這首曲子翻箱倒櫃,依然沒有定論。不過,既然片尾已經明確注出,因此再懷疑下去就有點軸了。

 

貝多芬的曲子素來以恢宏、鼓舞人心著稱。這首協奏曲,以清新的鋼琴獨奏開端,柔和的小提琴隨後與之相互應合,輕鬆歡快、沁人心脾。侯麥把它拿來置於片頭與片尾可謂用心良苦。和片子中現實的春天一樣,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很好的起到了「蒙蔽」觀眾的作用。當然,這一刻意而為的「蒙蔽」,其真正用意卻是更加有力的去喚醒。果真年年的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間就重新一片祥和美好嗎?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無論你季節如何輪轉,人世間依然逃脫不了那些破事兒。大到戰爭、災難,小到病痛、情愛,一切都不以季節的轉換而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也許小到個人而言,它,這個叫做春天的東西,因為它溫暖的氣溫,濕潤的氣候而帶給了你若有若無的好情緒,是有可能的。但是,好情緒帶來的怎樣的結果,那又另當別論了。況且,它給每個人帶來的並非都是好情緒。懷有春愁的人,大有其在。當然,這春愁也未必便帶來壞結果。可,怎樣又是好結果,怎樣又是壞結果呢?也許於他是好,於她卻又不好。於今日好,於明日卻也未必好……如此這般糾結著,春天,即便作為實打實的跨越三個月度的時節,也只不過是個幻象而已。甚至說它是絕大多數人心中的意淫也絲毫不為過吧。

 

 

『黎明之歌、交響練習曲以及舒曼』

舒曼的《黎明之歌》卻是滿懷哀傷的。所以,片子進行到36分鐘的時候,Natacha堅持要為Jeanne彈奏這首《黎明之歌》時明確的表述了自己對這首曲子的理解(其實就是侯麥自己的理解吧):雖說叫黎明之歌,但卻是絕對屬於夜晚的。因為它不明亮、不清澈,不帶來黎明的希冀,而是緩慢、柔情萬種,它讓你清楚地反省。越是處在憂傷的情緒里,人們越容易看清自己,看清所處的環境不過依然是這個嘈雜的星球罷了。所有季節更替,所有晨昏變換,不過是太陽升落,遠近造成的。無論你在哪裡,在哪一刻,你都無法倖免其中發生的所有歡喜悲哀。

 

91分鐘的《交響練習曲》依然是通過Natacha的彈奏十分自然的加入到影片之中。其介質更是Natacha兒時彈奏的磁帶錄音。這首曲子同樣帶著無法參透的濃郁的惆悵。但與黎明之歌的純粹的憂傷相比,它更是多了一些對世俗的厭惡和唾棄。

 

如此的曲風,和舒曼一生的經歷不無關係。20歲師從鋼琴家維克學習鋼琴,卻因為手指受傷而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在求學期間與鋼琴家的女兒克拉拉產生了愛情,卻受到了鋼琴家的阻撓。雖然最終成為眷屬,卻也是百轉千回,各種苦難,不一而足。這也造成了其作品總是以最冷靜的憂傷去表現世事和人情的變幻莫測。就連回憶童年的《夢幻曲》都夾雜著淡淡的哀傷。「跟所有真正的浪漫主義者一樣,舒曼無法把愛與死亡區分開來,他的悲劇命運在他們如日方中時就已註定」(諾曼·列布雷奇)。最終不到46歲的舒曼因為精神病在德國波恩附近的Endenich療養院與世長辭。

 

舒曼是真正忠於自己內心作曲的音樂家。我們不能說莫扎特和貝多芬沒有,但是與舒曼的執著純粹相比,他們置於音樂中的情感就顯得複雜很多。尤其是莫扎特,他的作品可以說曲曲都追求旋律順暢優美,卻帶著更多的功利性。只不過,經過幾百年的歷練,其中的鉛華已然洗盡,人們不再過多去考慮其背後的東西罷了。

 

侯麥用舒曼說了一個春天和人間的真相。


原文:
http://dean.blogbus.com/logs/16402800.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