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卧虎藏龙/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

7.9 / 281,517人    120分鐘

導演: 李安
演員: 周潤發 章子怡 楊紫瓊 張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宋淼

2008-03-10 00:33:42

李慕白的情慾世界


從小說到電影,《臥虎藏龍》的變化不僅是文字到影像的,也是近代到現代的,還是大陸文化到台灣文化,再轉至以好萊塢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過程,其中的變化耐人尋味。就電影和小說中的主人公李慕白來說,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小說中簡單的情慾關係在電影中由於玉嬌龍的加入,成為一張紛亂糾結的網。表面上看起來,《臥虎藏龍》表現的是刀劍江湖,實際上,其內在的張力卻不是來自於立身江湖的武功(或者說青冥劍和武功都只是慾望的藉口和象徵),而是每個人內心的情感和慾望世界——這或者才是李安所要表現的「江湖」。

「拜師」形式所蘊藏的內在情慾

李慕白、俞秀蓮和玉嬌龍的三角戀愛關係說來自西方評論家,粗看起來覺得是無稽之談,至少我初次看電影的時候只在最後山洞中玉嬌龍說「你要我還是要劍」中有所體會,而大部份中國觀眾恐怕都沒有注意到其中早就埋伏的草蛇灰線。

在玉嬌龍出現之前,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主要障礙是孟思昭,但是孟思昭已經死了,對此,俞秀蓮的解讀是她和玉嬌龍的對話:你說的自由,我們也嚮往。我雖然不是出身你們這樣的官宦人家,但是所接受的倫理道德一點都不必你們少顯然,這一解讀至少在表面上李慕白也是同意的。

毫無疑問,就像魯迅在《鑄劍》中暗藏的慾望和道德的戰爭一樣,李慕白作為一個在江湖上成名立萬的人,玉嬌龍的出現在他的情慾和道德觀之間所引起的紛擾,也必然以變形的方式出現。

《鑄劍》中魯迅化身青衣人,以被動的姿態得到了眉間尺在他唇上的吻,隔著死亡和報仇兩層外衣,使他既得到了愛乃至性的暗示(吻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唇上),又不必違反綱常倫理(他們中間隔著生死以及求助者和幫助者兩層保護衣),即便有人攻擊他也不用負責(因為他是被動的)。在《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變化自己的情慾所依賴的形式就是「拜師」。

從江湖道義的角度出發,李慕白認為將玉嬌龍從邪路上引導在正路上,不僅是因為不這樣她將會是一條「毒龍」,更從愛護後輩,提攜後進的角度,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1.玉嬌龍需要有人教她正確的心法。2.他自己也「一直」在尋找能將他的武功傳下去的弟子。說起來,這些理由都是冠冕堂皇,包括俞秀蓮在內的人都被這一說法蒙蔽,只有玉嬌龍清醒地認識到李慕白內在的慾望訴求。

在拜師的名義之下,李慕白不僅可以名正言順的追尋玉嬌龍的行蹤,也可以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名義從精神上永久的佔有她。這種佔有,可以從李慕白將羅小虎安排到武當山為例,包括羅小虎在內的人都沒有想過玉嬌龍所謂的「圈套」是否還有另外的意思。玉嬌龍之所以將這一安排稱為「圈套」,顯然不是簡單從「拜師」這件事說起,而
她的激烈態度也是她在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被人控制的惶恐中本能的、逃脫羅網的行動——即便這圈套是以愛的名義出現。

李慕白: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慾望

電影中,李慕白對自己內心隱密的慾望開始大概並不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尋找到自己認為「正確」,且符合道德道義的規範的行為。但是,李慕白是否對自己行為中暗藏的隱秘慾望一無所知呢?也不盡然。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關係,開始一直通過暗示的方式進行,包括吳媽等人曖昧的笑、貝勒爺的旁白、俞秀蓮的解釋。貝勒府中,俞秀蓮和李慕白唯一一次直接的對話,由於僕人的進入而中斷,其時的關係是:李慕白認為俞秀蓮會和他一起歸隱山林,而俞秀蓮有些不明所以。月夜練劍一場,李慕白和俞秀蓮當中並沒有第三人介入,為什麼他們不能接續上面的話題,把話說明白呢?

要解釋這一疑問,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電影一開始,李慕白在交代下山的原因的時候,就對道家的「虛靜」提出了疑問。他之所以下山,之所以會以為和俞秀蓮「我以為我們都說好了嗎」,就是因為他對道家的追求產生疑問,下山是他衝出從前的道德規範的第一步,其中包括衝破他和俞秀蓮之間的障礙。由於李慕白「人生觀」的改變,他不僅衝破了他和俞秀蓮之間的障礙,也衝破了自我和道德之間的障礙,他從開始尋找自己真正「握的住」的人生開始,進一步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

就在他追尋內心聲音的時候,玉嬌龍出現了,這是問題的第二個層面。玉嬌龍的出現,不僅刺激李慕白追尋內心的聲音,也逐漸觸及到他內心的更內在的「枷鎖」。這時候,他所要面對的不僅是江湖和朝堂、正與邪、長輩與晚輩的界限,甚至,他和俞秀蓮多年曖昧的關係也成為他們的障礙之一。

竹林打鬥一場戲,一般看作李慕白和玉嬌龍的情慾對抗遊戲,最終,李慕白得到了玉嬌龍。而在之前,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導演特意在竹林打鬥之前安排了李慕白和俞秀蓮的「牽手」一場。在這場戲中,李慕白閉口不提他之前的「我以為我們都說好的」,而是從從俞秀蓮說起,意念的對象逐漸模糊,慾望的翅膀只差一步就打開。

(李慕白抓住俞秀蓮的手,深情地看著對方。)
李慕白:你的手冰涼涼地,那些練刀練出來的硬繭,每一次我看見都不敢觸摸。(李慕白說的「不敢觸摸」,應該和其道家的精神追求有關。所謂虛靜無為,一切的「為」都是為了達到「無為」,而在電影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即江湖中,要得到「平靜」不僅需要內心的善念,更需要在「得道」之前的血腥的屠殺——也就是俞秀蓮所說的:「你看它乾乾淨淨的,是因為它殺人不沾血」。不過,從李慕白的情慾世界的角度出發,這個「不敢觸摸」因為和「每一次我看見」相聯繫,更因為出現在玉嬌龍的加入之後,就顯得有些不同尋常。)秀蓮,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手上的老繭和江湖中的人心有什麼關係?至少中間還差一個過渡:即便我們這麼努力,功夫練到這個境界,也依然不能避免被時代和後進淘汰的命運。臥虎藏龍的意思顯然是說江湖中的「無影之陣和人在江湖」)我誠心誠意地把青冥劍交出來,卻帶給我們更多的煩惱。(人心中的臥虎藏龍,又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別人的心,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心,李慕白內心的臥虎藏空就是他壓抑的慾望。而他說誠心誠意的交出青冥劍,是對自己的江湖生涯的一個了斷,也是他對他和俞秀蓮之間關係的一個決定。但是,這時候出現的玉嬌龍打亂了他的部署,使他猶豫、惶惑,因此帶給他更多的煩惱)
俞秀蓮:壓抑只會讓感情更強烈。(如果不從以上的關係解讀,很難理解。煩惱是別人製造的,李慕白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正義的立場上名正言順的行為,這和壓抑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李慕白: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慾望,我想跟你在一起————就像這樣坐著,我反而能感覺到一種平靜。(要注意的是李慕白的中文對白中的用詞: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慾望」。如果不是從他內心的情慾出發,整件事情都是由一把青冥劍而起,和慾望有什麼關係?而李慕白眼神漂移中說的「我想和和你在一起」中的「你」概念模糊,因此,才有之後的解釋,或者更像是他給自己敲的警鐘)

大概是從這個時候,李慕白真正明白他內心的想法,並極力去轉移,使之回到正軌上——這時候的正軌就是他和俞秀蓮之間被江湖所公認的關係。

不得不這樣收場:不如歸去

李慕白和玉嬌龍竹林之戰中,有一段關於「本心」的對話。李慕白說當日沒有收服她,是要見她的本心,而玉嬌龍盛氣之下底氣其實已經不足:你們這些老江湖,怎麼見得到本心。李慕白說的本心單純是指一個人的好壞嗎?如果真是這樣,從俞秀蓮被砍傷開始,李慕白已經說「到此為止」。這時候再次說要見本心,可以理解為最後的教訓,但是之後為什麼又要叫她拜師?玉嬌龍又有那些東西可以叫他覺得見到了她的「本心」?

在俞秀蓮被砍傷之後,李慕白將自己交給玉嬌龍(玉嬌龍用劍挨著李慕白的脖子),本身是一種冒險,也很難用長輩晚輩之類的關係涵蓋,可以說李慕白大聲的「拜師」是說給玉嬌龍聽,也是說給自己聽的。玉嬌龍最終被李慕白的正氣所屈服,或者說是被他的男子氣所征服,提出了拜師的條件。但是,玉嬌龍隨之反悔,導致李慕白盛怒之下將劍扔進深潭,情節急轉直下,玉嬌龍愛劍如命、青春無懼的性格特徵再次得到表現,並最終將故事引向大結局。

山洞一節,根據李安的訪談,原本山洞的形狀設計成女人的子宮的形狀,內含五行變化,以涵蓋中國道家文化的精髓,後來考慮到觀眾的感受,為避免生硬象徵才改為現在的樣子。但是,該節中人物的對白設計依然體現了道家文化的精神。那些看起來「不倫不類」的對白其實暗藏了李安的苦心,只不過粗糙了些罷了。

李慕白作為道家的修煉者,有自己一整套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些觀念相互融和成為江湖的道義,因此,他才成為被江湖所公認的大俠。在他對玉嬌龍的情慾發展中,到懸崖扔劍一場,他對玉嬌龍的感情已經逐步被自我強化收縮至真正的師徒關係中。在山洞中,玉嬌龍一語道破天機,問:你要我還是要劍?李慕白沒有驚詫,而是接住玉嬌龍用真氣為其治病,並隨後為了保護她而殞命。

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最後一場戲中,李慕白對俞秀蓮說出了長久以來沒有說出的話,可以理解為對俞秀蓮的一種補償,也可以理解為李慕白最後的回歸——回歸到他一直遵守的道義的軌道上。而我們再看俞秀蓮的對白也很有意味。

俞秀蓮在角色在電影很曖昧,基本上處於被李慕白和玉嬌龍所遮蓋的境況,她難道對李慕白內心的波動沒有感覺?俞秀蓮的人格特徵可以用最初她對玉嬌龍說的那段有關道德的話來解釋,而她在被玉嬌龍砍傷之,仍然「下不了手」,一方面是愛護晚輩,另一方面是顧忌玉嬌龍的身份,而實際上,也可能暗含著她對李慕白的理解和把握,她相信李慕白最終會回到她的身邊。她不想成為李慕白的敵人,甚至,這也可以從古代倫理道德觀中的男女關係上得到解釋。

她對李慕白的愛,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情慾,摻雜了太多社會的成份,所以她才會有在「你不能死」之後,又說「李慕白不能死」。前一個你」是俞秀蓮的愛人,後一個「李慕白」毫無疑問是作為社會意義上的大俠存在的。導演通過這一場戲,最終將三個人原本可能導致的從根本上破壞江湖道義的關係,回縮到道家的世界觀中,體現了李安一貫的妥協立場,是對人的情感世界與理性世界之間關係的無奈的嘆惋。

如果說李慕白的死是由於他的情慾造成了對道家世界觀價值觀的冒犯,因而不得不死,那麼,在李慕白死後,世界看起來回到了原來的軌道,為什麼玉嬌龍要跳崖呢?

電影中,玉嬌龍在和小虎一夜纏綿之後,跳崖之前叫小虎許願,而她的願望是什麼?如果是贖罪,又是贖的哪一種罪?在玉嬌龍說出「你要我還是要劍」之後,原本的那個玉嬌龍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她和小虎的一夜纏綿可以理解為最後的告白,是一種補償。而從玉嬌龍的內心邏輯來看,將她的跳崖理解為為情所困,看破紅塵更容易理解。

一番爭戰,青春玉嬌龍認識到了江湖的意味,上山的時候看起來平穩而又疲憊。她站在懸崖前對小虎說話的時候,彷彿在和青春告別。不是不沉痛,只是李安不習慣大哭大叫的方式,即便是最激烈的愛與恨,悲傷和快樂,他也有他的溫婉和詩意和微微的惆悵。

還記得第一看電影的時候,看到玉嬌龍騰空而起逐漸消失在雲藹之中,只覺得那一股青春所脅裹的孤獨和悲傷痛徹心扉,彷彿我自己也騰身而下,無限墜落而去,有沒有更能體現電影內在的情緒起伏的結局?後來從電影的結構的角度看,這樣的結果有懸念和出乎意料之處,避免了一般電影的大團圓結局,也給電影留下了一個飄逸的、神秘的尾聲,有「神來之筆」之慨。

看了王度廬的原著小說之後,覺得這一情節固然受到小說的啟發,而結構上也只能如此,但是,作為電影,作為敘事藝術的一種,需要更細緻的表達其中的關係。或者,我們應該從《臥虎藏龍》內在的精神脈絡去把握,即:一個人的青春和愛與恨。這些話題,李安大概也很迷茫,所以,他站在懸崖之上,靈魂忍不住騰空而起無限下落: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去到哪裡?欲看青杏落曉露,雲深衣濕不知處!


——————————這個廣告分界線—————————————————————————

註:我玩的微信公眾號最近開通了讚賞功能,我也沒時間打理,就把這篇最近因為《臥虎藏龍2》上映而被翻出來一再評論的文字發出去了,結果——
完全沒有人要在微信看這麼長的文章,哈哈哈哈。。

下邊是我在微信公號上的編者按,你們看看就好,大家一起期待李安的回歸吧,和小李子得獎(祝賀他羨慕他極度嫉妒他)相比,我更喜歡深沉內斂化千鈞頂為繞指柔的大李子。。

感謝大家的評論,我好像永遠也寫不出這麼長的影評了,以此文紀念那些寂寞的操蛋的年代。

微信公眾號:caifengji2014,或者搜索公眾號「採風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AzODk5MA==&mid=410448488&idx=1&sn=3ec7142ddfaa660497ffb7f27d2da1d2#rd




本文原發於豆瓣影評,發表日期是2008年3月19日,署名宋淼,實際寫作日期還要早很多。看這部電影是在北京某高校的禮堂,現在還記得當時受到的衝擊。深冬,陰暗的晚上,有風,有積雪和污泥在街邊,我一個人從電影院黑沉沉的空氣中出來,騎著自行車,從李慕白的世界走回暖氣不足的出租屋。
一部電影,或者任何一個作品,其實都是一個悖論,它始終敞開等待窺視,又永遠拒絕真正的到達。就像我對詩歌的理解,你永遠不能達到詩人最隱秘的內心,也無法達到一首詩歌最幽暗的所在,你的達到必然是虛妄,或者來自詩人和詩歌的死亡之箭。
所以,關於此文與李安、《臥虎藏龍》的關係,都是自說自話而已。而我在後來的評論中對李安向宗教轉向的「預測」(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應該說根本不算預測,因為即便引力波和APP橫行的時代,人類最高的智慧也來自哲學和神學。
此文因為《臥虎藏龍2》最近上映而再次受到關注,甄子丹、楊紫瓊都是我喜歡的演員,支持他們!也期待李安的臥虎藏龍三部曲。
OK,我又來「猜測」一下:還會有兩部臥虎藏龍關聯的電影,才能將李安鬱結在《臥虎藏龍》中的情緒抒發出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方面是一次無望的靠近,一次出發即知道必將失敗的航行,另一方面是一首虔誠的、向無可名狀的神性吟詠的讚美詩。
現在,是時候期待李安的回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