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海綿

2008-03-11 01:37:42

激情曾經燃燒——評影片《Dead Poets Society》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激揚情感的生命

    我決定先用一種激情的語調來開始這篇影評。

    Keating,這位渾身上下洋溢著青春的力量、激越的情感、張揚的個性的浪漫派教師,自從他的到來,威爾頓預備學院一切沉悶、肅穆、壓抑、窒息的氣氛被徹徹底底地打破了。一顆顆年輕的、叛逆的、激揚的心,在Keating船長的帶領下,他們大聲地釋放內心的呼噢,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衝破教條的枷鎖和規矩的禁錮,駛向充滿自由、浪漫、希望與美的彼岸。

    「Carp diem,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 extraordinary!」(「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1959年的美國,麥卡錫主義已經衰亡,右翼保守意識形態依舊統攝,自由主義尚未完全到來,Keating的這聲呼喊,在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為教學宗旨的古老的威爾頓學校里,乃至在整個人心惶惶的激盪的美國社會中,無異於一聲午後的驚雷,喚醒了許許多多被壓制、被馴服的心靈。他讓這個地獄學校開始有了天堂的色彩。

    Keating哼著小曲兒走進課室又優雅地從後門走出,一句「Come on」便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扇逃離束縛的大門。Keating的教育帶有一種顛覆性、革命性的反叛意識,他讓學生撕掉被視作權威教學的教科書前言;他跳上講台大聲喊著「Break out,boys!You must try to find your own voice!Try to find your new ground!」(「衝出來,孩子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他要求學生寫出一首屬於自己的詩歌;他讓學生站在空曠的操場上發出內心的吶喊,並用這股力量使足下生風;他鼓勵學生與眾不同,逆流而上,走出自己的步伐和步調,「any direction, anything you want!」(「你想要的任何方向,任何事物!」)……他儼然是傳統的挑戰者,是真理的創造者,是人性的捍衛者,是夢想的重塑者!他觸動了內心最深處的情感,他點燃了青春燃燒的火焰,他讓電影內外的人們重新意識到,詩歌從來都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創作從來都是一種生命的訴求!他讓我們重新發現,我們的血液依舊沸騰,生命力依舊旺盛;我們依然年輕,依然可以有熱情、有憧憬、有夢想、有未來!生命的起點在於拒絕妥協,拒絕庸俗;生命的價值在於大膽反叛,大膽抗爭;生命的意義在於激揚青春,揮灑豪情!當我們品嚐過生命的精髓,死亡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我不喜歡中文意譯後的影片名稱《春風化雨》,它給人一種過於溫和、細膩、輕柔、和煦的灌溉式的教育理念,雖然符合中國文化的語境,但卻抹煞了這部電影內在的主旨和內涵。《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詩社》,多麼強勁、狂野、直白、乾脆的名稱!「死亡」二字,滲透著些許震懾性的語言暴力色彩,它本身就帶著一種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激情,帶著一種穿透絕望的生命張力,帶著一種海德格爾式向死而生的敞開的心境。也許Keating並沒有給他的學生帶來太多知識上的儲備和學理上的收穫,但他教會學生們如何選擇,如何嘗試,如何堅持自己的信仰,如何守護精神的家園。Neil在他的夢想舞台上成功地謝幕了,在自由與遵從、個人與權威的衝突和較量面前,他微笑著滿足地離開,帶著他的願望和追求走向天堂,「and not,when I co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以免,當我死時,發現我從未活過。」)

    Keating教會我們如何守護最後一片無人能夠征服和剝奪的精神淨土。

 
二、浪漫之後的憂傷

    然而,我決定換一種嚴肅而沉重的語調來繼續這篇影評。

    此時,影片已經進入尾聲。Neil死了,Keating被解僱,Charlie被開除,死亡詩社再度消解於傳統的秩序之中,威嚴的校長Doctor Nolan重新站上講台。威爾頓預備學院依舊在享譽盛名的光環下,繼續它的「地獄教學」;剩餘的學生依舊禁閉於這所高強度、高要求、高壓力的學校內,繼續過著嚴格、緊張、單調、無趣的學習生活。他們不過是做了一場美麗而又短暫的夢,夢醒過後,威爾頓又回復既定的教學軌道。在這裡,「優秀」從來都是受「傳統」、「榮譽」和「紀律」主宰的,強加的規定與背負的希望,既是敦促每個聰明的孩子成才的動力,同時,也成為阻礙他們健康、全面成長的一副心靈上的鐐銬。在這裡,他們將會成為一顆顆經過加工打磨的玉石,在眾人眼裡,他們晶瑩剔透,熠熠發光;但那不過是機械地打磨,而非精心地雕琢,他們將永遠地失去原有的稜角,掩蓋原本的心性,千人一面,如出一轍。

    在煽情的音樂中,我看完了整部影片,心潮澎湃,潸然淚下。這部美化了現實的電影帶著些許寓言式敘事的童話色彩,Keating的教學藍圖也攜帶著某些烏托邦的幻想成份。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從Keating那裡學到很多很多,在他的身上,閃爍著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所彰顯的光芒。他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他帶領學生發掘並且享受藝術一般的生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他渾身上下積蓄著巨大的力量,他毫不吝嗇地釋放他的激情與能量,開拓學生的想像空間,激發學生大膽追求理想的生命熱情,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他尤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思維意識的培養,他鼓勵學生不需墨守成規,要有懷疑精神,善於獨立思考,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問題……勿庸置疑,他的教學,是一種震撼、破除、爆發、新生的教學;然而,在強大的感染力與鼓舞力面前,我們也應思考,這種激髮式教學,是否真的完美?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又是否值得推崇?

    Keating引用Robert Frost的詩對孩子們說:「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是的,順從也許真是一種危險,唯唯諾諾,默默無聞,在背離心靈的生命座標中苟延殘喘,最終和大多數人一樣在絕望的平靜中死去。然而,倘若逆流而上、特立獨行成為一種個性解放、人格自由的所謂標籤,那麼,這條執著的道路是否還應繼續前行?這份堅執也許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死亡是最消極的抗爭。每個人都有被接受的需要。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倘若與大眾的集體價值或預期目標偏離得太遠,又如何能使人接受?年輕的Neil無力承擔這種重壓,最終他選擇了這種最極端的方式,永遠逃離他所面對的迷茫、無奈和困頓,化身為浪漫、激情、詩性的殉道者,在跨越巔峰之後縱身躍下懸崖。

    也許我們應從影片再次回到教育中來。激髮式教學只能成為一種輔助性的、因人而異的教學手段,適度的激情釋放始終不能泛化為情感的濫觴。當Keating以一種激怒的表情和高亢的聲調「逼迫」原本膽小怯弱的Todd描繪內心想像的惠特曼形象時,我不得不承認,那一刻,我擔心這個孩子能否承受得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另一方面,對於這樣一群處於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而言,激髮式教學無疑更是一種大膽而危險的嘗試。他們的自我意識、反抗意識、自尊心、好奇心在這一階段都顯著增強,一旦自己認同的事物獲得支持的力量,他們往往會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因此,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引導者,將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一個更為嚴肅而且棘手的問題。在向學生灌輸情感教育的同時,還需要有一種控制激情的理智,來平衡浪漫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當Keating意識到Neil與父親之間即將爆發的衝突時,也許他應該更及時地以一個教師的身份,與Neil以及他的家長作一些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或者尋找其它可行的途徑,努力避免這場災難的發生。

 
三、激情曾經燃燒

    我已經說過,《Dead Poets Society》是一部美化了現實的電影,它是一部文藝片而不是一部紀錄片,裡麵包含著太多的藝術化成份。舞台(而非講台)上的Keating是一個散發著激情與魅力的藝術形象。也許,他更像是一座指引的燈塔,而非我們可以完全模仿的榜樣。

    最後,我想以影片中的兩個場景作為結尾:一個是在一個漆黑的深夜,一群穿著黑色風衣的孩子在蒼茫的草地和荊棘的樹林裡穿行的情景,他們在小心翼翼地努力尋找那個傳說中的印第安山洞。那時的背影,是充滿好奇、興奮和無畏的;另一個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隆冬,Todd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大聲地咆哮,孤獨地、踉蹌地奔跑,身後一雙雙凝視的眼睛裡,充滿哀慟和憂傷。那時,Neil已經不在,Keating已經離開……

    唯一欣慰的是,大家都還清楚地記得,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激情曾經一度燃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