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危險人物 [美]--Payback

危险人物/起尾注/欲海情仇

7.1 / 145,131人    100分鐘 | USA:90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布萊恩海格蘭
編劇: Donald E. Westlake 布萊恩海格蘭
演員: 梅爾吉勃遜 葛瑞格亨利 瑪莉亞貝蘿 大衛皮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tone0089

2008-03-12 18:22:06

洪同縣裡無好人


一句話點評:懷舊氣息濃郁得讓人不知所措。

  這是梅爾·吉普森的一部99年的片子,但是裡面的情節和細節都像是五六十年代的片子。講述一個腦子一根筋的「強盜」,搶了別人的錢,自己又被吃,從而一步一步「討薪」的過程。事實上證明,無論是哪個階層的「薪水」都不容易討。

  主人公波特本來以為能合夥搶人一票,分攤髒款,誰知道被人出賣了,自己的老婆朝自己開槍,和搭檔捲著錢跑了。身中兩槍,大家都以為他死了,但是陰魂不散的他為了他的那份「辛苦錢」,竟然不知怎的死裡逃生,從嘍囉一直找到黑幫頭目,過關斬將幾乎人當殺人。因為搭檔拿著錢還了黑幫的欠款,於是這工錢只能找黑幫領,可是人家行里也有規矩,哪能說給就給呢?面對這樣的處境,波特只好見誰打誰。但是黑幫也不是吃乾飯的,還有想從中撈取油水的黑警察,以及那筆錢真正的「主人」另外一個幫派,都屬於這條討薪之路的重重阻礙,所以波特有屬於誰見誰打的主兒。就是在這樣內憂外困的環境下,愣是把錢拿到了手,只挨了一槍,不容易啊!

  影片中幾乎沒有亮色調,從人物到場景佈置,一片昏黃灰暗。老爺車,西裝革履的打手,旋轉撥號的電話——卻有免提功能——以及愛搭不理的對話。一切都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讓人心動的只有激情,不是感情是激情。所有的環節都似乎是為了毫不掩飾的射殺和沒有準備的打鬥而設置的。片子一開始波特夫婦兩個人見面就來了個文武場,先是老婆驚異的發現原來那個已死的老公居然還活著,從她墮落的生活狀態以及毫無生氣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備受生理和心理雙重摧殘的她,已然生活在地獄之中了。兩人見面幾句寒暄,突然就大打出手,而且音效逼真自然——這一點是場面之所以震撼的關鍵,明顯感受到清脆的掌摑聲和拳頭捶肉的聲音——讓人絲毫沒有準備。而在壓抑著的幾個討薪場面,唯一能讓人感覺有點活力的就是波特的執著,其他人都是在正裝下裝正經,不管是想要上位的小混混,還是門口嚴肅冷人膽寒的保鏢,抑或是坐在辦公前,擺事實講道理的黑幫「經理」,都是滿口的「規矩」。讓人自然而然的覺得大家都是守著「規矩」的本分人,雖然也是打家劫舍,但是有自己的規矩——到嘴的肉決沒有吐出來的可能。面對這樣的幫派,波特算是異類了,實際上他在哪個社會層面都是異類,除了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妓女,幾乎沒有人看得上他。偷人家的信用卡付帳,吃霸王餐,從乞丐的破碗中搶錢,為了七萬元髒款和黑幫卯上...

  因為沒有導演評論和訪談的支持,筆者只能臆測影片的意圖。講述這樣一個充滿灰色的電影似乎是為了突出「自由」精神。影片開頭的字幕大概意思就是說個人的準則信仰和好惡,可以成為原則。七萬元事件的意義大概就在於此,因為波特失去了老婆和「朋友」,總該有自己應得的,所以他只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應該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有阻礙就必須清除。就是這樣的原則和現實中的幫派規則,更可能的是社會準則相衝突,而對個人的張顯就是一種對自由的解放。

  影片在氣氛表現上是很下功夫的,這自不必說。能在現代化如此強勢的年代回歸一種懷舊的風格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個人覺得在故事結構的安排上有些平淡無奇。幾個戲點的處理並不沒有出奇的觀賞體驗。比如波特被「黑吃黑」的過程交待的過於漫不經心,躺在床上一段回憶突然插入,一併的交待了前因,覺得不過癮。還有壞警察過於容易的被擺平,貪心的毒品販子和華人黑幫都是在集中密集的線索中突然扭纏在一起,讓人有「早泄」之感。整個影片的簡潔一點也不給人明快之感,總是期待著有一場爆裂,卻總是在輕描淡寫中就把事情解決。時運也罷,計劃也罷,一切來得水到渠成,主人公除了受了點皮肉之苦以外,那些「清道」的行為則手到擒來,從不費力。這一點上和一些奪寶片有很大的不同。全片烈度最大的就是收錢槍戰的最後一場戲。打手們被紛紛制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但是也免不了最後跟幾個人來個槍戰。和其他英雄主義影片不同的是,本片的主演是會被槍子擊中的,儘管也莫名其妙的能打死幾個人,但是會中槍,而且傷勢嚴重,幻視幻聽,再一次行走在死亡邊緣。

  值得一提的是劉玉玲在影片中的角色,緊身露胸的皮質衣具,濃妝艷抹的小臉,看人被打就興奮得不能自己,沒錯,她在其中演了一個華人幫派中的性虐妓女。這片子一定會被認定為有辱華傾向。

  本片最大的謎始終沒有解釋,主人公究竟是看的哪的醫生,能讓他竟然不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