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劉一涵

2008-03-13 02:39:07

大學教育應該努力讓「死亡詩社」不死!——評《死亡詩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Dead Poets Society》,中文名叫《死亡詩社》或者叫《春風化雨》。這部於1989年就上映的片子到今天為止不知道感染了多少人,很多人看完後都後悔沒在讀大學的時候看它,而我僥倖在大學的尾巴上看到了它,我非常慶幸,我還有一年的大學生活,正如我慶幸「還好,杯子裡還有半杯水」。可以說,這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片子,你為它流的淚並不只是因為感動,更是一種如春天般生的喜悅。我沒寫過影評,也不擅長寫,可是這部片子我卻不得不來寫寫。一是因為我本人的震撼,二是沒想到我身邊那麼多愛看電影的朋友竟然都不知道它!


「SIZE THE DAY!」 (及時行樂)



在這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為校訓的古老的威爾頓學校里,我們看到教拉丁文的老師拿著教鞭指著黑板上的單詞一遍一遍的讓學生讀著,我們看到化學老師給學生們佈置了做不完習題和實驗。在一所為追求升學率的重點高中里,這和中國的高中是驚人的相似,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這樣一所沉悶、肅穆、壓抑的學校里,Keating,這位渾身上下洋溢著青春的力量、激越的情感、張揚的個性的浪漫派教師如一陣春風般的來臨。

第一次上課,他就吹著口哨穿過整個教室,然後把這群學生帶到了校史陳列室。在那裡他告訴他的學生們「我們都是凡人,都會死,如果想讓你的生命超凡脫俗,就應該seize the day!」什麼是及時行樂?它絕不是所謂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極逃避思想,在這裡Keating是要告訴他的學生們,生命如此短暫,如果你一旦找到值得自己去追求的事情或者人就應該拋棄世俗的阻礙,JUST DO IT,這樣你才不會為稍縱即逝的生命而後悔。也正是因了這句「seize the day」,吶克斯追求才有勇氣衝破被克麗斯嘲笑和父母責備的心理障礙打電話給心儀的女孩克麗斯;因了這句「seize the day」,以前聽話的尼爾才會執意違背父親的意願堅持要參加演出;因了這句「seize the day」,平時膽小的陶德在全班同學的面上大聲讀出了自己創作的詩,當然也同樣是因了這句「seize the day」,這幾個孩子才會重建「死亡詩社」。

「Carp diem,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 extraordinary!」(「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當奈克斯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讓克里斯答應和他一起去看戲時;當尼爾站在舞台上贏得陣陣掌聲的時;當陶德驚喜的發現自己的出奇表現時;當那群孩子在山洞裡讀梭羅的詩,講鬼故事,用RAP讀詩,抽菸,吹薩克斯時,作為觀眾我們發自內心的為他們感到高興,這時他們是如此的鮮活,他們的生命的的確確是不同尋常的!

「及時行樂」這四個字說來是容易的,片中人物還都是知道自己的「樂」是什麼,「樂」在哪裡,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連自己的「樂」都不知道。這是很可悲的。以前說沒知識沒文化的農民工進城成了「盲流」,現在很多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也成了「盲流」。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盲目考研,考公務員,盲目選擇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位學者曾經說過,大學就是讓你找準人生方向的地方,只有先找到了自己的「樂」才能及時行樂,從而讓生命不同尋常!


「必須經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Keating跳上講台,告訴學生,「必須經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當你閱讀時,別光想著作者的見解,想想你的見解,孩子們你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等候起步的時間越長,便越不可能找到它,梭羅說,多數人都過著寂寞渴望的生活,別聽任此事發生,要突破!要環顧四週!」。在片子的結尾當Keating被學校開除後準備離開時,學生們不顧校長的責罵堅持站在了桌子上,這即是內容上的前後呼應更是情感的高潮。這位老師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學習自我思考,於是他甚至讓學生撕掉被視作權威教學的教科書序言。其實他想要撕掉的並不是書,而是反抗當時的教育方式或者說理念。他反對填鴨式的教學,他覺得學校不應該跟工廠的流水線一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個個都是標準統一、千人一面。這樣的後果就是學生變得越來越麻木,我們這些「80後」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也並非是沒有道理的。

想起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一書中寫到北大附近的小酒館時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願意出來了,他們不習慣半夜爬出樓,不習慣在夜晚呼吸校園的空氣,也不習慣讓自己喝醉。他們更注重的是明天是否可以按時起床去上課,這樣喝醉是否在浪費時間和金錢,或者,他們乾脆已經不習慣談論理想。」許知遠為現在的北大學生感到悲哀,為這些被考試制度完全馴化的孩子們,這些對於生活缺乏熱情,這些無比功利的孩子們感到悲哀。他認為他們已經自覺放棄了青春的揮霍,雖然目標明確但卻缺乏趣味。我們不是「白衣飄飄」的年代,我們也不是可以在「小酒館哭泣」的年代,那我們應該是怎樣一個年代呢?答案我並不知曉,我只知道至少我們不要做「垮掉的一代」!


 「Oh,Captain,my captain」


這是惠特曼的一句詩,片中Keating只有當學生叫他「Oh,Captain,my captain」的時候,他才會答應。看完這部片子,我心底也想大聲的喊「Oh,Captain,my captain」!他讓學生站在空曠的操場上發出內心的吶喊,並用這股力量使足下生風;他鼓勵學生與眾不同,逆流而上,走出自己的步伐和步調,「any direction, anything you want!」(「你想要的任何方向,任何事物!」)……在他的身上,閃爍著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所彰顯的光芒。他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他帶領學生發掘並且享受藝術一般的生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他渾身上下積蓄著巨大的力量,他毫不吝嗇地釋放他的激情與能量,開拓學生的想像空間,激發學生大膽追求理想的生命熱情,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他尤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思維意識的培養,他鼓勵學生不需墨守成規,要有懷疑精神,善於獨立思考,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問題……可他最後卻是以被學校開除而終,我想這樣的老師雖然不會被高中的教育所接受,但卻是大學教育所稀缺的。

我曾在豆瓣網上就「揚帆門」事件引出的大學生逃課問題發過帖子進行討論,有100多人跟貼。並且大部份學生都說自己曾逃過課,逃課的原因被提到最多的是覺得老師課講得不好,聽著沒意思。更有甚者說「逃課不是錯,而是學生的權利,如果老師講得好,誰願意放棄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呢。」雖然學生逃課也有很多自身的原因,可是老師也是其中一個原因。舉個例子,易中天、於丹等人的課學生只會多不會少。這期的《南方週末》有篇文章叫《大學老師要有個人的趣味》,作者說「如果老師講魯迅能讓他的學生都喜歡上魯迅,講胡適能讓他的學生都喜歡上胡適,那就是最大的成功。」片中的Keating也正是如此,當他要講莎士比亞時,學生剛開始不願意聽,後來他用表演、朗誦的方式來講,學生卻聽得津津有味;學生不喜歡詩歌,他卻不斷用惠特曼、梭羅、雪萊的詩以及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來感染他們。學生跟著老師走,其實主要是跟著趣味走,老師在哪裡趣味就在哪裡,大學老師的個人趣味一旦影響了學生,一般來說就成功了一半。「大學老師能影響學生的趣味,是老師的最高境界。」

這部片子的中文譯名有兩個,《春風化雨》和《死亡詩社》。曾在「天涯」論壇上看到有人寫過《春風化雨》的影評叫做《中國的教育何時才能夠春風化雨》,現在我取後一個名字來說事——《大學教育應該努力讓「死亡詩社」不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