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兇記--Frenzy [1972]

狂凶记/夺命狂凶/狂乱

7.4 / 49,467人    116分鐘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Arthur La Bern Anthony Shaffer
演員: 強芬治 Alec McCowen 巴瑞福斯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赱馬觀♣

2008-03-17 07:44:57

《狂凶記》:被習慣性忽視的希區柯克晚期經典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imdb#250中歸於希區柯克名下的就有10部之多。10部之中還不包括《群鳥》《三十九級臺階》這樣的經典影片。而《狂凶記》,這部被本人以及很多其他影迷視為經典的希區柯克的晚期作品,竟然還沒有資格在評分上緊隨上述兩部「落選」作品之後?!

在有些過於莊嚴的開場音樂的反諷映襯下,影片一開場便進入了希區柯克式的驚悚加黑色幽默的主基調:一位先生神采飛揚的在泰晤士河畔向大家介紹著倫敦的市區美景,並不忘為政府的辛苦付出唱幾句讚歌。聚攏在周圍民眾真的就馬上看到了此人所說的「令人過目不忘的景緻」:河上飄著一具裸體女屍!從聳動的民眾的議論中得知,她是令人恐怖的「領帶系列謀殺案」新的受害者。鏡頭隨後一轉進入下個段落。男人在打著領帶……希區柯克在這裡用了一個影評家大衛波德維爾稱之為古典影片中的「鉤子」技巧。它的作用是對觀眾心理進行引導:通過前面的對白加深你對於案件的性質的感知,而後面緊接著出現的畫面中正在打著領帶的男人就不可避免的被在潛意識中認為是兇手。
 
主人公佈蘭尼就這樣暗示下出場了。而更倒霉的是,他隨後被老闆解僱了。解僱的理由也沒法讓人對他產生同情:作為吧檯夥計,他非常缺乏職業素質的喝了櫃檯裡的酒。而緊接著在其與賣水果的好友羅斯科交談的段落中,希區柯克加入一個也許是大家當時都不太注意的情節,用以強化對於布蘭尼的罪犯身份的暗示:巡警從一旁走來,羅斯科非常熱情之打招呼並與之攀談起來。可當他想起一邊還有布蘭尼時,鏡頭隨目光一轉。後者已經走了。布蘭尼為什麼要走?難道他害怕和警察交談嗎?為什麼害怕?……其實,鏡頭中的演員的表演都是中性的,是已被希區柯克掌控了心理的觀眾在這麼想!
 
如果說與追捕者相關的段落還稍顯隱晦的話,那麼隨後與潛在的受害者,他的前妻的會面則明顯加強了觀眾對男主人公的懷疑。布蘭尼不僅在前妻的婚介辦公室內態度粗暴,而且還在俱樂部的晚餐中一度失控,打碎酒杯扎傷自己的手指。可就在大家已經越來接近將布蘭尼視為真正的罪犯的時候。故事奇峰突起,羅斯科來到了中介所之後發生的事情讓大家恍然大悟,布蘭尼是無辜的!

為什麼希區柯克要一改以往的「無辜的人」電影的傳統,沒有一開始便指明男主人公是被冤枉的,卻反而引導觀眾認為他就是兇手呢?個人揣測可能與英國社會的歷史文化變遷有些許關係。建立在傳統等級制度之上的舊有社會文化形態早已在二戰以後消亡殆盡,七十年代的英國社會現實,已經不可能提供給希區柯克所鍾愛的那種古典風格的現實題材。同時,由於本土演員們也多向著方法派和平民化轉變,缺少老派電影明星如加利·格蘭特、英格麗·褒曼式的迷人魅力和強大的票房號召力,希區柯克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通過大牌明星引導觀眾先入為主的移情於角色。換句話說,客觀環境已不允許他再拍攝諸如《西北偏北》《三十九級臺階》之類的純粹意義的「無辜的人」的電影。

在隨後的女職員發現老闆被殺的一場戲中,希區柯克表現出了他非凡的敘事和製造懸疑的技巧。婚介所的那幢樓一定要有三條路,行兇後的羅斯科從主路離去。

而布蘭尼隨即從後面的一條路走來。兩人沒有照面的可能。

而當他發現門鎖著並離開時,吃完午飯的女職員正巧回來並看到布蘭尼離去(拐的方向保證了她可以看見他的臉)。時空關係交代的非常精確而清晰。

隨後,狐疑中的女職員進入樓內。注意!這裡,希區柯克沒有跟進表現女職員上樓、開門進屋、發現屍體並尖叫的全過程。而是空鏡頭一動不動地對著樓門持續了「好一段」時間。

為什麼要這樣?一方面顯然是為了避免重複。因為剛剛表現過布蘭尼上樓敲門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這是一種「延時」的懸疑手法:已然了解所有內幕的觀眾,此時越是渴望聽到那聲尖叫,導演就越是讓你等待,而且還是一種看不見的「漫長」等待,吊足你的胃口!雖然,從實際的時間跨度上看,這段空鏡頭也許並不一定比女職員需要完成動作的用時更長。但是已經習慣了通過剪接縮短人物行為過程的觀眾,顯然還是產生了某種焦躁感。而這正是導演所要的心理狀態。希區柯克雖然是標準的類型片導演,雖然所拍攝的作品普遍帶有相似結構特徵,但他卻在總是在不斷創新,試圖以更新穎別緻的方式去表現那些相對套路化的段落情節。同樣是一個「發現主人被殺並尖叫」,在《三十九級臺階》中女僕的尖叫喜劇式地過渡到火車的汽笛聲,而在本片中則變成了加長版的令人焦慮的空鏡頭。

希區柯克在三九年初到美國的一次演講中曾說,格里菲斯表現斷頭台救人是飛馳的馬蹄與刑場之間的鏡頭之間切換不斷加快以營造緊張氣氛。而他則追求的是只表現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則是讓個觀眾去焦慮「他們上馬出發沒有?」布蘭尼酒店脫險這場戲,便給與上述懸疑手法以較完美的詮釋。鏡頭跟著女人起床,穿襪進浴室,然後短距橫搖至門口,給一個報紙的特寫。然後轉到酒店櫃檯,老闆娘也在看同樣的報紙,並發現警方通緝犯與新晉入住的客人特徵相符,隨即打電話報警。注意,此後鏡頭再也沒回到過屋內。雖然觀眾渴望知道布蘭尼是否看到了門縫下塞進的報紙,渴望知道他是否能在警察到來前逃走。但導演偏偏不用畫面內容來滿足你,就是要讓你在焦慮。直至門打開那一刻,緊張情緒才得到釋放:床上是攤開的報紙,人已經逃走了。

接下來,布蘭尼女友被殺則又是一段驚悚、懸疑和省略手法完美組合。酒吧內與老闆的吵架一定不能是在裡屋,因為必須讓旁人聽見。隨後得知老闆報警,她辭職並焦慮地走出酒吧,頭部特寫。這時一個聲音突然響起: 有地方去嗎?女人嚇了一跳,轉頭讓出了畫面,換做了兇手羅斯科的特寫。這次是觀眾被嚇了一跳!完美的運鏡!

觀眾隨即便開始替女人焦慮,而希區柯克此時反而加入一段「廢話多多」跟拍鏡頭,以延長這種緊張氣氛。等到了羅斯科的房間,鏡頭突然變得消極了,停在了樓梯拐角。為什麼不跟進?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了。兇手肯定要準備行兇,為了讓你更有理由推斷出這一結論。羅斯科進門前所說的台詞,和他在辦公室行兇前的一樣:你是我喜歡的那一類……後面通通省略。但希區柯克卻沒有省略情緒。觀眾從緊張焦慮到失望(女人的被殺)的釋放,被給與了一個充分的緩衝:鏡頭並沒有簡單地淡出,而是一個時間跨度更長的的後撤,退下樓梯,退出樓門,直至大街……完成了本片中最被世人所稱道的鏡頭。

圍繞負責偵破此案的偵探的故事情節,幾乎成為本片中唯一的希區柯克式的幽默來源。笑點當然是來自他妻子拙劣的廚藝給他帶來的種種困擾。但是出色的劇本絕不會僅僅為了幽默而幽默。表現偵探家庭生活的段落也一定要和犯罪主幹相關聯。除了妻子那比廚藝高明的多的女性對犯罪認識的直覺之外,甚至劣質菜餚本身都有其獨特功效:大家有沒有覺到,偵探所面對的困難,是不是和卡車上兇手的有點類似?這裡是切不開的小鳥豬爪和葡萄,那裡是混在馬鈴薯中的掰不開手指的女屍……哈哈。但本片最幽默的台詞卻不是來自於這夫婦二人。在前面的段落中,兩位英國男士在酒吧飲酒提及領帶系列殺人案。說道兇手的犯罪方式時,兩眼放光的胖老闆娘加入討論:他是先姦後殺?這時,其中一位先生回到:再糟糕的事情也有好的一面。然後是男人的竊笑。雖然早在三十年代的希區柯克電影中的台詞便不乏以婚姻和兩性關係為諷刺對象的黑色幽默。但顯然此處是有史以來最黑「色」的一個。不過,上面所提及的影片拍攝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卻可以為這種性幽默,甚至是更招人詬病的暴力裸體場面進行某種開脫:既然故事背景和角色形象都已經明顯呈世俗化和平民化特徵,那憑什麼苛求希區柯克的鏡頭、台詞依然保持含蓄而節制的古典風格呢?形式和內容難道不是要追求統一嗎?

「先結果後原因」的懸疑手法,通常是使觀眾對人物做出的行為產生某種好奇感,進而有興趣關注劇情的發展。這種手法多出現在「Whodoneit」式偵探劇中,但在強調觀眾預知進而產生移情、緊張焦慮為主要懸疑手法的希區柯克電影中很少採用。而本片中卻出現了兩次。首先是布蘭尼的不幸落網。羅斯科的行為卻是有些令人出乎意料,他非常熱情的招呼走投無路的布蘭尼回家,然後離開。結果片刻功夫,警察就上門逮捕了布蘭尼,隨後鏡頭切換至屋外羅斯科在與警察交談,觀眾此刻才知道:「原因」:他出賣了布蘭尼。不過合情合理,以他的立場本來就該如此。注意,希區柯克在這段中沒有單純的運用「先結果後原因」,而是與其所擅長的緊張手法巧妙結合起來:在稍早的段落中,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當羅斯科將屍體處理後突然發現胸針丟失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拉開衣櫃最下面的抽屜去翻女人提包。而此時,當羅斯科藉故離開後,舒了一口氣的布蘭尼倒一杯酒並信手翻看羅斯科的衣櫃。他拉開第一個抽屜,關上。再拉開第二個……你是不是陡然間產生某種期待,希望布蘭尼能夠發現女人的提包,並推斷出羅斯科就是真兇?!哈哈,狡猾的希區柯克不給你這樣的機會,關鍵時刻,警察奪門而入!第二處應用是布蘭尼的摔傷。這一行為的動機直到他逃亡復仇時才給出。

關於影片的結尾,也有可說的話題。既然兇手身份已經通過馬鈴薯粉的追蹤調查而敗露,為什麼希區柯克還有加入主人公逃離醫院報復的故事呢?看到最後一個鏡頭才明白:一切設計都是為了回歸傳統服務的。回想一下《電話謀殺案》的結尾。偵探把所有的來龍去脈都告訴了凱莉兩人以及觀眾。然後他說,如果她丈夫,也就是雷米蘭用鑰匙打開了門,那麼他就是兇手。於是,觀眾就和偵探、受害者一起等著這一幕的來臨。在羅傑艾伯特稱之為影史上最佳之一的《美人計》的結尾中,雷恩斯被帶著褒曼離開格蘭特拒之於車外,這時屋內的納粹同黨「請」他進屋說話。絕望的雷恩斯低著頭邁著灌了鉛的雙腿一步步踱上臺階。觀眾已經能推測出關上門後等待著他的將會是什麼結局。而希區柯克在此刻,要的就是這種含蓄的令人回味的古典式結局。所以本片最終三個人一定是以那樣的次序出現在場景中。兇手一定是最後一個!而關門之後,偵探負責給出那句黑色幽默的結束語:「羅斯科先生,你忘了打領帶……」

帶圖文章:http://www.mtime.com/my/hitchitsch/blog/986509/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