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公牛/蛮牛/狂牛
8.1 / 386,509人 129分鐘 | 121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2008-03-17 08:21:1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馬丁在《憤怒的公牛》用了120分鐘的時間告訴我們,英雄是如何墮落成男人。
導演馬丁•斯科西斯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憤怒的公牛》裡面有不少的宗教色彩,最重要的一段是,jack la motta和suger ray robinson的第三場對決:前十三回合,jack將他的宿敵打得好無招架之力,但到了最終回合,jack放棄進攻和抵抗,依附再邊繩那裡,承受著robinson的瘋狂進攻。最後,裁判不得不終止比賽,判決robinson獲勝,順利衛冕冠軍,從jack手中奪去金腰帶。這是jack最後一場比賽。
馬丁在這段裡面,用了很奪特寫去描述jack如何挨打:尤其是他張開雙手,絞住邊繩,robinson的勾拳將他打的鮮血淋漓。聯想到馬丁的天主教身份,其實馬丁是特意將jack塑造成受難的基督形象。導演還給了一個特寫給jack的對手robinson,他高高舉起拳頭,由上而下地揮拳,重重地擊向jack——在拳擊中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動作——但是這個工作和古羅馬士兵的敬禮方式很類似。馬丁就用這個動作去描繪一種獨裁的暴力。這種暴力將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也將jack打到在地。
西方受到基督教影響甚重,他們認為一個男人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為他的事業受盡折磨。海明威在他最偉大的作品《老人與海》中,也描寫了聖地亞哥捕魚歸來,累倒在床的一小細節。聖地亞哥筆直地倒在床上,臉趴在床單,雙手平伸,手心向上——也是在模仿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
但是,我並不是很喜歡jack la motta這個角色。既然馬丁和海明威都在塑造真正的男人,但是jack的形象並不如聖地亞哥的形象光輝。
Jack la motte是確有其人的,《憤怒的公牛》也是根據真事改編。裡面說拳手jack一出道就嶄露頭角,但是因為他性格耿直,不肯聽從黑手黨的安排,在比賽中放水。因此,他一直無緣挑戰冠軍的金腰帶。
但是,jack並沒有將他的本色堅持到最後。他還是聽從了他弟弟的建議,按照黑手黨的安排,輸給了一個和他差距甚大的選手。自此,他的拳擊生涯平步青雲。順利奪下金腰帶。到了最後,他還是忍受不了黑手黨的擺佈,將自己的金腰帶拱手讓了出去,結束了自己的拳擊生涯。淪落到在夜總會做一個司儀。
在《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被魚在海上拖著走的時候,他說了很多台詞,沒有一句是關於妥協的。比如:「魚啊,你來吧,我奉陪至死」;「人可以被打敗,但是不可以被毀滅」。被毀滅,被侮辱,失去尊嚴,對男人來說,是最痛苦的事。
Jack妥協輸掉拳賽後,導演將鏡頭轉到更衣室。羅伯特德羅尼的演技再那段體現得爐火純青。羅伯特德尼羅去掉了所有的造作和無謂的耍酷,還原了一個自尊受到玷污的男人。男人應該怎麼哭羅伯特德尼羅就怎麼哭。
比起聖地亞哥的形象,jack la motte實在是黯然失色。但是,jack la motte完全是一個真實的男人。他的缺點和他的光輝一樣多。海明威告訴我們,是男人,就應該像聖地亞哥一樣;而馬丁斯科西斯則告訴我們,男人最真實的狀態。
我們都喜歡偶像和英雄,討厭真實的自我。我喜歡聖地亞哥,不喜歡jack。是因為他的形像太接近我們的生活。
馬丁克斯西斯是義大利血統,而且他的年代正是黑手黨猖獗的時代。馬丁的大部份作品都涉及到黑手黨題材。好比他的《好傢夥》、《紐約黑幫》。而且他的黑幫片都十分真實的反映了黑手黨的殘酷貪婪——而且十分直接——比起香港的黑幫片,好比兩個黑老大站在天台說著很酷很幽默的台詞,馬丁克斯西斯更傾向於黑幫老大一不高興就掏錢把別人的腦袋轟掉。(因此,我一個朋友習慣將香港黑幫稱之為:文藝青年的非法組織。)
在《憤怒的公牛》裡面,將jack釘在十字架上的正是這些人。
但《憤怒的公牛》里,描述黑幫的筆墨並不多,甚至沒有正面描述。如前面所述的,通過一個很隱晦的特寫鏡頭,來描寫這種「罪惡的暴力」。
還有一段是寫黑幫的代表湯尼要jack的弟弟和某人和好的。黑幫老大的話不多,但是卻極具影響力。那個被joey痛扁的傢伙還是包著繃帶去談判,導演特地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salvy的繃帶。被打成這個樣子的人,居然因為湯尼的一句「forget it」就和joey前嫌盡釋,就說明——紐約黑幫並不是香港那些文藝青年。
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種暴力在文章的最後用鯊魚來表示。關於那段描述我就不列舉了。總之換一個主語其他的和中國教科書描述黑社會恐怖份子資本主義霸權主義的內容差不多。
一個英雄的藝術存在,就應該是和這種勢力鬥爭。戰勝了就是戲劇,失敗了就是悲劇。而馬丁的不戰不和——就是生活。
關於判斷男人的兩段話,一是:一個成熟的男人的表現是他願意為了他的事業而卑賤的活著;還有一個是:如果你不能改變你的敵人,那麼你就加入他們。做到這兩點,一個男人才能算是成熟。
所以,我們並不能對jack的妥協過於苛責。
換作是你我,也都會妥協的——除非你想被一槍轟掉。
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應該具備兩個要素,要嘛是可以提供一個行動的指南,要嘛是可以給人予安慰。這也是為什麼騎士武俠懲惡除奸的題材長盛不衰的原因。因為我們實在無法對抗某些暴力行徑,所以我們寄望於一個英雄,代表我們去除暴安良。
但是,妥協是容易形成習慣的。有第一次必然會有第二次。當妥協一而再再而三,一個男人就很容易被摧毀了。
因此,羅曼羅蘭在他的兩部極其偉大的作品《巨人三傳》和《約翰克里斯多夫》中,都力圖塑造一些奮戰不止永不妥協的形象。英雄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不停地戰鬥。
Jack拿到了金腰帶之後,事業正處於巔峰。這時候,他的本性和生活的現狀衝突越來越大。他已經習慣了妥協,習慣了出賣尊嚴——但是,一個男人,是很難習慣出賣尊嚴的痛苦。Jack雖然不算一個英雄,但是他絕對是個男人。
所以,他只能選擇逃避。
在最後一次比賽中,他故意輸給宿敵,拱手讓出金腰帶。
英雄的高貴靈魂也在這裡體現。在讓戰中他雖然不還手,但是他還是出言挑逗對手的。他承受著痛苦的折磨,但是卻絕對不肯跪地求饒。馬丁用了大量的特寫,還有凝重的拳擊聲音,空曠的觀眾吶喊——把這一幕刻畫成史詩一般場景。
但是英雄的靈魂已經墮落了。英雄的本質是勇敢地去戰爭,而不是勇敢地去忍受。
此刻的jack已經從英雄淪落到一個男人——一個正真的男人。終場的時候,導演也藉著播音的廣播向當年的Jack Lo Motte致敬:「他承受了很多的重擊,他怎麼能承受那麼多的重擊,沒人知道,沒人可以承受那麼多……比賽被終止了,周圍響起掌聲,人們對他還能站著表達敬意,Jack Lo Motte在這一幕表現英勇」
Jack說道:我還沒被擊倒,ray,我還沒被擊倒。
影片在這裡,已經結束。英雄不復存在。後面介紹Jack的大起大落,只是一個男人的沉浮而已。
但是,男人並不會失去再成為英雄的機會。淪落成司儀的jack一開始就有一段台詞,說:「我回想每一次比賽、每一下鉤拳、每一記突刺
一個人能擺脫虛弱的最糟的辦法(指他靠回憶這些來充實他空虛的內心)」
在影片的最終,jack還對著鏡子說:你是拳王,去擺平他們。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的最後也寫了聖地亞哥和小孩準備用ford的汽車鋼板磨成小刀,重新出海。這兩段結尾是何等的相似!
Jack企圖東山再起,固然是樂觀向上,但無論如何,那段也只能算是一個老男人唏噓的曲終餘響。
Ps:我個人始終覺得英雄是一種欠缺成熟的行徑……我承認,我墮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