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攻殼機動隊1995 GHOST IN THE SHELL

攻壳机动队/GhostintheShell

7.9 / 156,983人    83分鐘

導演: 押井守
編劇: 士郎正宗
演員: 大塚明夫 田中敦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九隻蒼蠅撞牆

2008-03-19 16:31:14

流動的博物館


《攻殼機動隊》原聲中第八首名叫Floating Museum。流動的博物館。隔了多年之後重看一遍片子,才發現這個名字來源於在雨中爆發的洪水──博物館此時一半浸泡在水中。
要說哪一段音樂最適合在看一本塞伯朋克小說的時候聽,我覺得非此Floating Museum莫屬了。它堪稱是川井憲次所有作品中最勾魂攝魄而又孤寂憂傷的旋律之一。

同樣的,這一場在片尾博物館的決鬥異常冷峻。是我看過的所有電影中片段場景設計最牛逼的。儘管我個人認為,押井守和他的工作班子在《攻殼》之前和之後,都再沒有製作出如此完美的作品,但僅僅這一場──我稱之為「極簡主義的憂傷戰鬥」,所體現的他對畫面,對人物的形象動作設計,對氣氛掌控,更重要的是對情緒的渲染和引導之準確簡潔與克制,足以配的上一個大師的稱號。

從屋頂上墜下的雨滴,打碎的玻璃,青藍色陰鬱光線的大廳,碩大而威嚴以蜘蛛的方式運動的坦克,崩出掉入冰冷水中的滾燙彈殼,在熱光罩隱蔽中的女少校Motoko令人難以置信的迅猛動作,以及最後她強健的機械肉體在極度憂傷的音樂中分崩離析……奇怪的是在這個一氣呵成的戰鬥場景中我感到的倒是出奇的安靜,激烈的交鋒似乎是無聲的,只有一個肉體上無堅不摧的靈魂被另一個靈魂極度吸引而陷入迷茫中的困惑,卻以一個極度強硬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想除去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科幻故事,那個沉鬱而強硬但同時又敏銳而傷感的氣氛才是《攻殼機動隊》最成功的地方,在這之前,在打字機上寫一個Cyberpunk故事並不難,但是怎麼把這樣的概念視覺化,或者說感性化?押井守第一個做了,而且做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功。

1998年我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的時候,讓我特別驚訝的是它與我設想的一個Matrix似的模擬世界截然不同,《攻殼機動隊》設置在「舊都市化」的背景中,遍眼的漢字,水中飄過的老式駁船,雨中划過畫面的一排排黃色雨傘賦予了這個片子一個意想不到的感性情緒。我想押井守做為一個日本人他與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是他意識到操縱這個未來世界的不是華麗的想像,不可思議的科技或者是花哨的打鬥,而是人本身理智與感性的不斷矛盾衝突,這個衝突在物質化世界所激發的人的情感上的憂傷與絕望將纏繞人的靈魂久久不能散去,無論他們的肉體是如何鐵一般強硬。這個反差,冰冷的物質和激揚的感性之間的巨大距離,才是Cyberpunk的懾人之處。而押井守做為一個亞洲人,他深喑表現感性的手段:那個身體無堅不摧、意志堅定但情感完全失落的女特工形象,恰恰是這個情緒爆發的伏筆。與《攻殼》迸發出的感性力量相比,三年之後好萊塢搞出的《Matrix》,儘管給大家提供了豐富的多的視覺意向,但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它依然只是一個摻雜了絢麗打鬥的科幻哲學故事而已,不差,但遠不如《攻殼》來的直指人心驚心動魄。

當我看到Floating Museum以後,我忽然意識到,這個故事的結構和內在邏輯關係並不重要了。在《攻殼》的這個表意平台上所衍生出的,人在成為人以後於精神世界中所始終面臨的迷茫,不解,困惑但又不願放棄的複雜感性矛盾,才是那個永久的悲劇性力量所在。

附:
1. 不知為什麼我又想起了讓我感到特別不爽的《色戒》的結尾,如果王佳芝能有這樣一個如Floating Museum裡的女少校Motoko一般意志堅定,不顧一切,無視肉體毀滅危險而要找尋問題答案的執拗勁兒,這個片子的基調將會大不一樣了。不知道這是不是顯示了一些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性格上的差異?

2. 純粹是我的猜測,有一次我看波蘭斯基的《水中刀》的時候,猛然發現其中的那個長的很漂亮的女主角從髮型到臉型五官極像《攻殼》裡的這個Motoko少校。尤其是片中的幾個畫面和《攻殼》中的一些女少校的動作設計如出一轍。我知道押井守在年輕時曾經是個超級影迷,有一年在電影院看一千場電影的記錄。真的不排除他照著《水中刀》中設計Motoko的動畫形象的可能。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這兩個片子對比著看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