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走破單行道

2008-03-21 07:13:28

向死而生c


《春風化雨》又叫作《死亡詩社》,想想,還是後面的名字更適合影片,青春,詩人,死亡。很符合片子的中心,理想主義在現實功利社會的對抗和失敗。
影片的內容並不復雜,一個懷揣夢想與激情的老師,和一群被壓制天性的「優等生」。老師叫基丁,與其說是老師,不如說是個詩人,或者,更晦澀的說是個盜火者。學生的夢想被點燃,死亡詩社也辦起來了,學生們熱人性復甦了,故事到此為止是美好的,然而和許多相同題材的片子一樣,在幸福成長的途中,悲劇總會尾隨而來,並把幸福吞噬。
尼爾死了,因為夢想與現實的格格不入,基丁老師被迫離開了學校。詩社因為內部的被判和強權的壓制,也只得不了了之。故事,戛然而止了。留給人們的,是感動和無奈,還有對自己青春年華的悵惘。
• 先來說說基丁,他是個老師,也是個詩人,也是這些孩子的精神父親。他把自由和思想的火種給了班上的孩子,或者說,他還原了孩子青春歲月中最寶貴的部份——激情,夢想以及青春的野性。
他的離去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就如放牛班的春天裡的克蒙特一樣,在權威與制度下,在學校秉持傳統的公立教育的理念下,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一個「異類」的存在呢?他們要的是流水線式的教育,是來料加工,你要孩子變成律師,變成銀行家,變成醫生,都可以。而基丁,做的卻是在把這些無辜的「原料」還原成人!
這樣的悲劇是自然而然會產生的,就如同,對,就如同那個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一般。
尼爾,一個樣子非常好的男孩,一個可悲的男孩。父母的重望,使得他壓抑著自己的夢想,他雖在青春的時光,卻沒有青春的樣式。基丁的到來,他是影片精神的濃縮,激情和夢想在高壓中濃縮,基丁是他思想的點金師,壓抑已久的青春,在短短的幾個月中,以無比絢爛的方式釋放,像煙花一般,讓人目眩神迷,然後,消失在茫茫黑金的背後,讓人慨嘆不已。
• 我相信,每個身邊,都有尼爾的影子,他是我們懵懂歲月的代表。仲夏夜之夢的舞台是屬於他的,他完成了自我的實現,謝幕後,燦爛的笑容是那樣的讓人羨慕,寒冬之夜,花冠放在窗台,遠眺前方,命運無去無從,只能以死亡來找到青春宣洩的出口,只能以死亡來埋葬自己的青蔥歲月。
我們對於他,應該是尊敬,可惜,悲傷還有疏遠吧!面對現實與理想,我們大多數,只能選擇逃避吧。明哲保身,中國人,不是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嗎?愛其不幸,怒其不爭。中國現代的文化符號,魯迅,早就點出了中國人的劣根性。可惜的是,魯迅早已經被共產黨給符號化了。這,當然是後話。
還有托德,他是普通人的象徵,性格內向,唯唯諾諾。但,正是這個大多數,也同樣有著一顆青春的滾燙的心。而這種激情,一旦被點燃,也同樣是一棵燦爛的煙花。「船長,我的船長」在告別基丁的時刻,他以這樣一種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在此刻,站在課桌上的他,以如此的方式,擺脫了命運的支配,不再是個他人夢想的寄託,以這樣一種方式,以自己的行為負起了一個成人的責任。
當然,還要說說那些沒有站起來的,那些背叛者,那些懦弱的生命。他們可悲,因為他們的青春被外力遏止住了,青春的火花剛被點燃就又熄滅了。他們的煙花,不曾點燃,他們活著,卻已經死去。我們中間,不就有許多這樣的懦弱可悲的人存在嗎?
這部片子,讓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同樣的異類教師,同樣的強權教育制度,同樣可愛的學生。只是,放牛班的春天,更加溫情,起碼,結局是這樣的。可以這樣說,放牛班的春天的結局是個句號,該懲罰的被懲罰,該離開的離開,該成功的也成功了。而本片的結局,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問號,悲劇的結尾使人們對於青春,對於理想,對於自己,都有著不停的追問。為什麼青春的生命就得這樣結束,為什麼理想在這個冰冷的世界得不到接納,為什麼詩人始終要以死亡作為自己的最後一首詩,為什麼我的色變有這麼多冷漠的生命,為什麼現在的教育把人變成產品?
又要把兩部影片進行比較,克蒙特用音樂感化了孩子,使得孩子獲得尊重,使得孩子恢復了人性,音樂和克蒙特是孩子生活的灰色調中唯一的亮色。
而基丁是用詩歌,解放了孩子們的青春,青春本身就是無限可能性的,甚至是青春的野性是危險的。孩子們的生活在事實社會中看來是美好的,基丁是打破這種美好的「罪人」。
一個現實的世界,是可以容納音樂的,看看現在多少父母在逼著趕著孩子學音樂,詩歌呢,現在哪個孩子要說想做個詩人,得到的,絕不可能是鼓勵。這是個,沒有詩人的時代!
你可以嘲笑一個皇帝的富有,卻決不能嘲笑一個詩人的貧困。因為詩人,給予這個世界的,是自己的生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