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host

2008-04-01 06:53:36

關於自由


上學期看過的一部片子,曾經覺得這樣一部缺乏明顯情節衝突的片子完全不對我的胃口,一個喪夫喪子的女人的辛酸是我這樣的人所無法感同身受的,除了滿目的藍色和朱莉時而冷漠時而悠遠的表情,我真的曾認為這樣一部大師級的作品裡我太遠。好吧,我承認我錯了,當時完全看走了眼,這樣一部關乎人類精神自由的電影原來並不需要同朱莉一般的遭遇,當有一天我真正冷靜下來面對自己的靈魂,才發現朱莉式的精神困境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只是相對於朱莉的困境,我喪失的只是發現。
這是一部關乎自由的電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很難看到涉及家國榮辱的宏大敘事主體,而常常著眼於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們簡單說,從笛卡爾開始的哲學傳統即是對人類命運的總體思考,強調理性,強調事物運行的因果關係;那麼從以克爾凱郭爾開始的對個體存在命運的反思的存在哲學應該就是整個20世紀對個體困境解決的全部嘗試。無疑,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介入我們最隱秘的存在思考中的。
轉頭說自由,自有這樣一個詞語以來,自由常常脫離不了對宏大的政治背景的討論,不管是奧維爾在1984種探討那種被隱匿的國家機器無形戕害的自由還是色戒中高舉家國旗幟與情慾糾葛中爭取的自由。似乎只要有了意識形態的保障,自由終是可以實現的理想。好吧,如果說這樣一種自由僅僅指涉於在於意識形態抗爭下的個體言論與思考的自由權利,那麼我姑且可以把這種自由作為一種可以實現的理想看待。然而在更為本質的精神層面,我們卻從未自由,也永遠不可能自由。朱莉的自由在於它的放棄,但具體的遺忘或逃避卻難以真正達到自由的狀態,而只是形式上的獨立。影片中無處不在的藍恰好成為這一命題的反諷表徵,基氏用藍這樣一種象徵自由的顏色去反喻朱莉的枷鎖,就像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朱莉嘗試逃避,自殺,移情,直到寬恕。如果是一個普通導演,我們似乎就能很容易求得一個關於電影圓滿的主題,寬恕給與自由。但基氏不是,所以我們只能看到朱莉的不可得的自由是在放棄了自由之後似乎獲得的。放棄自由即獲得自由,而這樣的自由永遠只存在於我們的自我慰藉中。
情感本身並不是束縛,情感的束縛來自自身精神的掛礙,他一直存在,只是當外在之物剝奪了物質外殼的合理性,他才會以一種疾風驟雨式的方式席捲而來,釋放出來,成為可以感知的現實困境。逃避難以解決自由的命題,也沒有任何方式可以解決,存在的只是表象,通過表象的改變只是移置了情感的作用方向。他在且一直在不是指感知上的時刻存在,只是成為潛意識中一種浸染情緒的瀰漫,無處不在,但並不一定時刻存在。於是基氏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似乎充滿審判色彩的答案——自由不可能。
這似乎是一個悲觀的答案,但不一定,我們一定要定義這樣一個自由,那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自由,如果是,那你依然可以追求,如果不是,那你依然可以期盼。希望的存在與否不在於能否感知,只是我們是否信仰。朱莉對情敵的寬恕是對擺脫枷鎖的手段,但他相信這個答案是終極存在的,即便那背後的邏輯是對背叛寬恕的自我欺騙,可是他仍然可以「自由」。我們呢,答案自在心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