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而飛
2008-04-12 09:17:34
中國電影的語言問題
這個電影通篇的北京話,不真實,因為這是一支軍隊,軍人來自五湖四海,不可能都是統一從北京地區招過來的吧,口音是個硬傷。本身穀子地一嘴北京話還能讓人接受,畢竟是個老兵油子,北京話可以更好的展現其油滑的一面,但是沒想到趙二斗也是北京老鄉(我懷疑當時他留下穀子地就是看在同是老鄉的份上),更搞笑的是爆破手寬溝也是個北京人,天啊,我軍在48年就開始在北京軍區招兵買馬了嗎?說實話,應該多加一點地方方言,向那個吹號的警衛員印象就特別深刻,一嘴河南話,多有感覺。
這個問題已經發生很久了,很致命,也很明顯,太顯而易見了。有耳朵的,一聽就聽出問題了。舉個例子,老謀子的《我的父親母親》,描寫的是一個山村裡的愛情故事,經我分析,那應該是一個東北的山村,問題馬上就出現了,既然是個山村,那麼村民的口音就應該是統一的,不能一會出來個河南老鄉,一會就來個山東村長。這裡面除了孫紅雷是個東北人以外,其他人全部操著各自的方言,讓人感覺這是個臨時拼成的村莊,真實感太差。
但是仔細想一想你就明白了,老謀子這部戲不是拍給中國人自己的,他的投資方是外國人,說白了,主打是國際市場,跟集結號里穀子地說的一樣,老美也不懂朝鮮話。外國人也聽不出中國的地方方言究竟有什麼區別,所以老謀子省事了,隨便從北影廠挑幾個中年老戲骨就能拼成一齣戲,用不著想究竟這個村莊位於何處,地理風情如何,民風怎樣。
這是投資方的問題,也是市場的問題,當一部電影的主流觀眾發生改變時,電影的模樣也就改變了。導演們不再注重細節了,至少是那些可以吸引國外投資的大導演不再重視這個看似不礙事的小細節了。06年火了一年的《瘋狂的石頭》,他的方言加的就很好,郭濤操著一口四川話,黑皮的青島話,道哥的河北不知何處的話,都很好地貼合了角色本身,而且為角色的個性化的一面增色不少,說實話若讓這幫人操著一口北京土話在重慶的羅漢寺上演這麼一齣戲,我估計華仔的投資算是打了水漂了。這就是小導演的精細之處,因為寧浩找不到老外,因為他的觀眾都是中國人,他的市場是在國內,所以他必須精細,必需讓人可以接受。
反觀好萊塢製作,我個人英語水平很糟糕,但是我看《阿甘正傳》時也能聽出來湯姆漢克斯的美國南方口音,和其他人的口音不太一致。同樣是面向國內觀眾,同樣算是大製作,美國人沒有因為大導演、大製作就忽略這一點,這部片子在美國國內公映取得了票房的大勝,並且拿到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名利雙收。
現在的中國電影,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開始討好外國人了。你別不承認,《集結號》就是個例子,中文英文雙字幕,英文字幕中有個詞我認識,叫guys,夥計,男的,反正是美國的俚語。多明顯啊,這個電影最後要去美國賺錢。
我想無論怎樣,先把自己人伺候好了再說,別又想吃著鍋裡的又想佔這碗裡的,中國13億人民怎麼就那麼不值得你為他們盡心盡力作出個精細的電影呢?
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可能是太吹毛求疵了,但是我無法容忍,想當年老謀子的《菊豆》、《紅高粱》可都不是這個樣子啊,陸川的《尋槍》也是地方方言很多,第五代難道真的只剩下賺錢了嗎?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