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石任務--Escape from Huang Shi

黄石的孩子/黄石任务/战火逃城

7.1 / 8,918人    125分鐘

導演: 羅傑史波提斯伍德
編劇: Jane Hawksley James MacManus
演員: 強納森萊斯梅爾 蕾達哈米栔爾 周潤發 楊紫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inguizi19

2008-04-14 04:47:14

瑕不掩瑜


又一部早早DOWN下來,一直沒有看的電影。當初看片名《黃石的孩子》,以為是與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有關的野獸和孩子之類的故事,看了才知道又被片名迷惑了,呵呵,也許是自己的主觀臆斷。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937年,剛從牛津大學畢業的喬治•何克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從東京來到上海,本打算報導「日本是如何幫助中國的」,卻目睹了隨著日軍的佔領,中國的城市和生活的一切都在崩潰,他被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等一些列暴行震動,為了讓世界了解戰爭的真相,留在中國擔任記者。他在戰爭中四處奔波,最終肩負起一所戰爭孤兒學校校長的責任,他帶著學校的中國孩子躲避戰爭塗炭,他憑藉雙手之力將它變成了充滿美麗和強烈回憶的地方。為了躲避戰爭,他帶著學校的60多個中國孩子長途跋涉千餘公里,歷經艱險,越過雪山來到安全地區,最後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戈壁沙漠……

    片中,殘酷的現實讓何克成長,和麗的愛情讓何克成熟。險些死於日本人刀下的何克,驚魂未定之餘,遇到了來自澳洲的女護士麗。麗的灑脫、堅強深深的吸引了何克,讓他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念;而麗的神秘,飄忽不定的性格,卻也讓何克捉摸不透,深陷苦痛之中。麗,也是社會的棄兒,「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一個製造麻煩的人,一個煽風點火的鼓動者。曾經是孤兒院裡的壞孩子,是被丟在工廠地板上的爛蘋果。」年輕時放浪形骸,到中國後參加慈善機構扶危濟困,但太多的不幸和不平使她染上了毒癮,再後來她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名救死扶傷的隨軍護士。從對孤兒們的救贖中,麗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由一個「壞女孩」轉變為一個「具有聖母馬利亞一樣的情懷的天使般的女人」。而何克,從一個有著灰色理想的大男孩成長為具有鋼鐵般意志的人道主義戰士,成為萬人景仰的時代英雄。
  發哥飾演的漢生畢業於西點軍校,他曾說過,自己本來是造建築的,現在卻回來摧毀建築,說最喜歡聽的就是建築被炸毀的聲音,給小日本一點顏色看看。發哥在片子裡不同於以往高大全英勇無敵的共產黨形象,經常製造點小幽默,每次出現都有點神龍見尾不見首的意味。
  楊紫瓊飾演的王太太,為了救出被國民黨逮捕的何克,拿「認為比他的價值多一點點」的東西去換,當何克與孩子們離開黃石去山丹,我們看到有個噁心的國民黨在王的屋裡等她。

結局很像《面紗》,男女主人公好不容易過上幸福的日子,男主角卻因為之前一次似乎不打緊的受傷流血而染上了重症,不幸離世。
  結尾很像《辛德勒的名單》,被拯救者已經是耄耋之年,都站出來真情對白。這個時候,我們完全被感動,是因為堅信生活中果然有過辛德勒和何克。當片尾那幾個已是白髮蒼蒼老人的當事人為我們印證傳奇的真實,「他是個完人,是沒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們永遠感謝和紀念他」、「我們弟兄四個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們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怎麼說呢,這電影不會給你太多的驚喜與震撼,可能是看過《辛德勒的名單》,對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場面記憶猶新,對辛德勒決然地列出名單不能自控地添上一個又一個名字以全部財力去挽救猶太人的樣子記憶猶新,對這發戰爭財的投機商在拯救了那麼多人之後還在懺悔「我應該用車子用徽章去和他們交易,就可以多救兩個,哪怕只是一個人」的神情記憶猶新,所以,此片中的諸多畫面就成不了意料之外的觸動了。     
  何剋死於1945年7月22日。時年30歲。距離日本人投降只差23天。在今天的山丹,還有喬治·何克的墓碑。
  導演真的不曾煽情,總是那麼淡淡的,連路上三個月的風雨也只是一帶而過。然而一個真實的人物曾經做過一件真實而偉大的事情,這本身就令人感動了。
  我是第一次在西方人拍的電影裡面看到日本人有組織地對中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大屠殺的場景。的確是第一次,屠殺完以後,將屍體堆在一起焚燬。電影也不隱晦日本人有組織有計劃地掩蓋屠殺真相,當日本情報官發現喬治的相機和底片以後,當即對喬治實施斬首處決,以及後面幾個進入安全區的外國人被殺。電影《黃石的孩子》抽了至今仍在一味否認日軍侵華戰爭、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右翼極端主義者的一個大嘴巴子。

觀看這部電影時我始終懷有對那段歷史的敬畏,敬畏每一位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屠殺的無辜民眾以及為了中國人民的抗戰而做出過努力甚至犧牲的每一位國際友人。我們知道白求恩,我們還知道拉貝,知道魏瑟琳,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喬治·何克。

感謝這部片子,是這部片子讓我了解了二戰時中國發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了何克。

  一直都納悶這片名為啥叫《黃石的孩子》,故事背景又不在黃石,看了電影就更加迷糊,發哥斬釘截鐵,確定肯定以及一定地告訴男主角何克先生:「你看這裡,鐵路通到寶雞,再往西北,就到了黃石。」後來看了網上的評論才知道,原本呢,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叫雙石鋪的地方,可是編劇寫作的時候,覺得不好發音,就把它改成了黃石(Huangshi),想等劇本討論完,正式開演的時候就再改回「雙石鋪」;可是等到正式開機時,幾位講德語的製片人堅持不改。他們認為如果觀眾連「雙石鋪」這個音都發不好的話,還會有幾個人來看這部電影呢?呵呵,於是就誕生了《黃石的孩子》。

說實在的,從內心還是希望更多地人去看這部電影,去了解這個西方人和中國孩子之間的故事,不是為了宣揚什麼,只是在忙碌的今天記住一些我們不該忘記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