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史蒂芬金之迷霧驚魂--The Mist

迷雾/史蒂芬金之迷雾惊魂/雾地异煞

7.1 / 340,625人    126分鐘

導演: 法蘭克戴瑞邦
編劇: 法蘭克戴瑞邦 史蒂芬金
演員: 湯瑪斯潔恩 瑪西亞蓋哈登 蘿莉荷登 安德魯布瑞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varnold

2008-04-14 16:39:07

SOMETHING IN THE MIST


「SOMETHING IN THE MIST!!!」
這是一句裂肺嘶聲的吶喊!!!
這是一聲逃命四散的號角!!!
這是一曲到底絕望的讚歌!!!
最近幾個月來,在茫茫BT資源中,下了這麼多電影,尋尋覓覓,終於找到這樣一部,讓我爽了,讓我怕了,讓我震了,讓我崩了!

THE MIST,迷霧,好名字。科幻片驚悚片恐怖片變態片的片名就是應該這樣乾乾脆脆。THE ABYSS,THE TERMINATOR,THE MATRIX,THE PRESTIGE。這回,是THE MIST。
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王牌粉絲代言人法蘭克·德拉邦特給我們奉獻了一頓由蟲子作開胃菜、怪獸當正餐、血漿為醇酒、斷肢為餐後甜點的豐盛大餐,菜的名字叫「絕望」。

想從很多地方分析《迷霧》,可供我們琢磨的細節太多了——但是任何一個切入點都不如從結尾開始更討巧,因為就是這個被譽為2007年最震撼的結尾,讓我找回了看《火線追緝令》、看《肖申克的救贖》、看《小島驚魂》、看《魔道爭鋒》時的快感!觀察網上同志們的反應,討論《迷霧》基本上就是圍繞著這麼個核心問題:這個TMD鳥結尾到底是啥意思?
當大衛在絕望中殺了包括自己愛子在內的四人,又茫然地看著一輛輛坦克張牙舞爪地開過,在那個如同我們祖國《大決戰》似的結尾大遠景中,在崩潰前的一秒,我和他問的就是同樣一個終極問題:蒼天啊,大地啊,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到底想表達什麼?誰能回答我???

一個大門緊閉的密室,我們缺一把鑰匙。
按理說,沒有比這個更自打耳光的結局了。這自然是一個被顛覆的英雄。各種電影裡被顛覆的英雄很多,我們通常也樂意看到英雄被蹂躪,但沒有哪個反英雄的結局能像這個大衛的結局一樣引起我們如此巨大的不爽感。唯獨這個英雄被嘲諷得那麼徹底,而在他被嘲笑之前,我們都無比地相信和依靠他(在電影出色地烘托出絕望氛圍的前提下,我們除了依靠大衛還能依靠誰?),換而言之,我們連帶著一起被嘲諷得那麼不堪。這就是我們不爽的真正原因:我們被無情地耍了。
為什麼我們都沒想到這個結局?第一、大衛是主角嘛,有佛祖保佑的。第二、在數次歷險中,我們基本能夠認同大衛的價值觀、判斷力和行為方式(雖然編導埋下了大衛另一面的伏筆,但只有第二次看才能察覺到編導的批判意圖,這個後面談),覺得他是唯一的又好又聰明的人,結局他不樂誰樂?第三、就是我們想像力不夠。

鑰匙摸到了,密室太暗了,我們缺一束光。
《迷霧》主題講的就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叫「絕望」。有一次看BBC人體科學系列,說有個人類學家把人類的表情分為六大類:歡樂、憤怒、悲傷、恐懼、厭惡、驚訝。絕望不在其中,所以絕望不是我們的常有情緒。你真正絕望過嗎?我們雖然很熟悉「絕望」這個名詞,但是對「絕望」的認識其實很淺薄。什麼是絕望?終極的絕望的心理依據是啥?看完《迷霧》,我苦苦思索而不得法,直到昨天鬼使神差地聯想到另外一個中國曆史上真實的人,才對《迷霧》的結局豁然開朗!!!
這個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容貌俊美但清心寡慾,被譽為革命家中的「道學先生」;他革命信念堅定,多年跟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成為孫最信賴的親信之一;他曾作為同盟會的中堅分子,親自赴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未成被捕,慷慨吟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被人譽為中國近代史最慷慨動人的囚歌;後來他在國民政府中地位極高,918事件後,他與示威學生站在一條戰線上,反對蔣介石的不作為,主張徹底的抗日救國……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汪精衛。

光來了,我們迷離的眼神才發現,摸錯了鑰匙。
《色,戒》後,社會對汪偽政府的關注又多起來,眾說紛紜的史說中,有這樣一種揣摩比較可信:汪精衛絕望了。他不相信中國人能夠有能力抵抗得住「實力懸殊」的日本鬼子,遂從主戰派突然180度大變成為主和派。只有「絕望」二字,可以解釋這場英雄突然變成小醜的歷史鬧劇。徹頭徹尾的絕望,使得大家以為最不可能賣國的人,徹頭徹尾地賣國了。
以這樣的角度去看《迷霧》,就覺得大衛這個人真實得可怕!這個詭異的結局也從看似邏輯不通變成極為理所當然。影片前95%的時間內,他不僅從不放棄希望,還鼓勵別人生存下去;不僅以慈悲之心關懷弱者,還以切實行動帶頭拯救他人。注意了,就是這種「聖人」,越是言「不拋棄不放棄」,絕望後就越是放棄得徹徹底底乾乾脆脆!仔細分析大衛貫穿全篇的諸多細節行為:他沒有把畫作拿進地下室;他答應妻子會回來的而食言;他答應不離開兒子也食言;他拒絕幫助第一個離開超市的母親(她又恰恰是我們見到的第一個被救者);他一度痛打著火的怪鳥而置愛主子喚於不顧;第一夜他帶頭拿應急燈照蝗蟲(卻吸引了更多的蝗蟲來);當然最後,手刃4條人命……所謂人無完人,他既有自私的一面,又有盲目的一面,只是這些負面細節被沖談在大量雷鋒式的行為中,讓我們不自覺地忽略著他的這些表現,而只顧將他想像為真正的救世主。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恰恰是他的盲目自信將他和他的追隨者帶至萬劫不復的深淵,並不比那個宗教瘋婆子高明多少。他始終強撐著的信念,以看見高於吉普車數倍的超級巨型怪獸而告終,支離破碎,風中凌亂。他那始終堅守的邏輯,這時就給了他同樣錯誤的答案:放棄吧。於是,他帶頭成了全篇唯一(注意,是唯一)主動放棄自己生的希望的人。在那時,他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尊敬,他在放棄生的希望的同時,放棄了身為人的高貴,這時的他,比那個被觸手抓住的孩子還不如,至少那孩子為了生存掙扎到底。

《迷霧》是一部不給人以一絲一毫安全感的電影,也是一部堅決不提供正確答案的電影。裡面的人,都按照「科學的理性」、「偏執的理性」、「愛的執著」、「宗教的狂熱」四大行為模式指導著自己,給自己在無盡的迷霧中一絲安慰。我們先是以為「愛的執著」是錯的,我們以為開始那個媽媽走進迷霧必死無疑;我們接著以為「偏執的理性」是錯的,我們以為黑人律師是咎由自取;我們特別以為「宗教的狂熱」也是錯的,我們以為那瘋婆子死有餘辜;我們始終以為「科學的理性」是真正正確的,我們甚至最後還以為用手槍自殺是很尊嚴、很體面、很崇高、很理智的死法……在精心佈置的迷霧中,不僅劇中人,連我們局外人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判斷。迷失了,所以被耍了,怪不得別人,只怪自己境界不高。《迷霧》不負責提供答案。斯蒂文·金或者德拉邦特根本不去想要告訴你你該站在哪條陣線可以確保你生存下去,他們只是告訴你,這就是現實。現實啊現實!我們何嘗不是都迷失在自己的霧中。

除了驚世駭俗的結局,《迷霧》的整體節奏也可圈可點,入戲快,段落清晰,人物介紹乾脆,情節發展迅速,音效配合到位,DV手持式、晃動、急推急拉的拍攝風格更是效果出眾,還向《怪型》(海報)、《異型》(俘虜人體生殖和強酸體液)、《致命ID》(血手印)、《LOST》(受災群眾分裂群像)、《金剛》(觸手和蟲)、《極度深寒》(觸手)等新老經典致敬,顯示了德拉邦特紮實的功底和口味的偏好。

還有,我愛死那些噁心的蟲子、觸手和異獸了。特別是觸手,本片營造絕望的80%成效都可歸功於它們,比《金剛》還噁心,非常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