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甘地--Gandhi

甘地传/甘地

8 / 240,236人    191分鐘 | 240分鐘 (rough cut)

導演: 李察艾登保羅
編劇: John Briley
演員: 班金斯利 甘蒂絲柏根 Edward Fox John Gielgud 屈佛霍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lbatross

2008-04-17 06:06:24

Winners don't punish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some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s well. If some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miles.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Matthew 5:38-42, NIV

週末在禮堂看了《甘地傳》,三個小時的片子,稀稀拉拉十幾個人,看完了呆坐在椅子上好半天。腦子裡一個問題在迴響:「Winners don't punish, but why?」

Winners don't punish ——

這是上個月Nowak小組發表在Nature上一篇文章。我認為此文的結論有些問題,這是後話且不談。本文的關鍵亮點在於首次將報復與反報復的機制放置於實驗當中,結果確實很震撼。Milinski在同期發表的評論中將Gandhi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我認為這個例子極好。

作惡之人有何懲罰不得?Gandhi有一句名言:「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我想它就是來自於《馬太福音》中的那一段話,雖然他是一個印度教信徒。這世上真正的執意作惡之人並不多,所犯錯事多半屬無意之舉或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此類行為如缺乏寬容之心而嚴加處罰,往往會觸發報復心理並使之蒙蔽心智。世間之綿綿戰亂紛爭大多起於此,如家族之世仇、民族之矛盾、國家之衝突、宗教之糾葛。

有人作惡,卻懲罰不得,該當如何是好?耶穌說:轉過另一邊的臉給他打。這很愚蠢嗎?不,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這樣做很聰明。因為人類,至少是絕大多數人,並不是純粹自私的經濟動物,他們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叫做「感動」,所以亞當斯密才要同時寫兩本書:《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無論是乞丐還是君王,發覺自己做了虧心事以後都不免「內疚」,這乃是人之常情。轉過臉去給他打,正是為了喚起對方的愧疚,至少是尷尬。而若從耶穌那裡算起,人們明白這個道理也至少有兩千年了。不知道其他動物是否也有類似的感動現象,如果沒有,那麼人類的這種本能又是如何進化得來的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當然,書本上的道理和實踐中的運用是兩回事情,不然的話,孔夫子當年也就不必四處流落了。感化往往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有時候要付出不菲的代價,所以人們本能地更傾向於簡單粗暴的方法。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原則而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這個人大概就可算聖人了(比如耶穌、孔子和甘地)。如果想要暫時的太平,則儘可以倚重殘酷嚴苛的法律,將違法亂紀者一律關押、流放甚至處死,從漢代的文景之治到現代的新加坡大概都是如此。但如果想要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感化就要比懲罰有效得多,動輒叫囂武力威脅或是給人扣上一個反黨叛國、陰謀破壞之類的大帽子,逞一時口舌之快,都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只能加深誤解與敵意。

可惜,聖人太少,而我們都是無可救藥的近視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