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地淚痕--My Boy Jack

我的孩子杰克/战地泪痕(台)/我的儿子杰克

7.1 / 5,657人    95分鐘 | UK:93分鐘

導演: 布萊恩寇克
編劇: 大衛·海格
演員: 大衛·海格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金凱特羅 凱莉墨里根 朱利安華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lingcat

2008-04-20 19:34:43

長輩們欺騙了我們




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葬在西敏寺的作家,旁邊是狄更斯和哈代。他為英國拿到了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時間是在1907年,授獎詞誇讚他「觀察的能力、新穎的想像、雄渾的思想和傑出的敘事才能」。這樣空洞的授獎詞其實是沒什麼意思的,時移世易,喜歡他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少有人知道,1889年他從印度回國時受到多麼熱烈的接待,1899年他在美國患病時全世界各大報紙的頭版是如何追蹤,1935年他在70壽辰時又如何榮耀地收到過英國國王的親筆賀信。俱往矣,風雲人物。
使大家重新想起他來的是電影《我的兒子傑克》(My Boy Jack)。這個電影的歷史依據是公開出版的吉卜林家書以及吉卜林死後面世的回憶錄《關於我自己》。
說來話長,吉卜林1865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父親是拉合爾藝術學校校長兼拉合爾博物館館長。6歲時他與妹妹一道被送回英國接受教育,寄養在一位退休的海軍軍官家裡。12歲時他進入專門面向海外服役軍人子弟的中學,受到嚴格的紀律訓練。1882年中學畢業後返回印度,擔任拉合爾《軍民報》的副編輯,正式走上寫作之路。到1889年回國之前,他已經寫下了大量作品,成為「文壇新秀」。
吉卜林的少年時代,正是大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的全盛時期,英國海軍寄託了無數英國少年的英雄夢,吉卜林亦不例外。與世紀之交那些頹廢消沉尋歡作樂的文人不同,他推崇陽剛之氣、意志之力和雄渾之風,全力維護英帝國的「強者」地位,宣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週年大典,吉卜林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禮拜終場讚美詩》,告誡人們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要更加努力維護帝國的榮譽。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吉卜林積極鼓吹政府的擴張政策,並親自進行募捐和慰勞傷員的活動。在1901年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基姆》里,他把在印度流浪的愛爾蘭孤兒基姆塑造為積極參加英軍活動的「愛國小間諜」。
出於同樣的熱忱,吉卜林對自己的獨子寄予厚望。兒子12歲時,他贈詩《如果》,鼓勵兒子成為「男子漢」。兒子不足16歲,他就開始教導兒子「好男兒當從軍」。一戰爆發之際,兒子17歲,雖然患有嚴重的弱視症,但是吉卜林積極活動,用自己的影響力施壓,使兒子終於加入了英國陸軍。當時的吉卜林是狂熱的戰爭宣傳者,他為英國宣傳委員會工作,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和特寫。他的理念是:我們必須讓每一個適齡的年輕人投入到戰爭中去,躲在家裡將被人取笑。後來,悲劇發生,兒子在一次執行戰鬥任務時負傷失蹤,去向成謎。吉卜林最為恐懼的不是兒子的犧牲,而是兒子當了逃兵。
喪子之痛畢竟還是沉重打擊了吉卜林,他意識到是自己的思想與宣傳把兒子送上了死亡之路。可以說他的餘生因此在折磨中度過,而他的後期作品也一反常態,籠罩上一層絕望、惆悵的陰影。
同樣很少有人知道,在兒子被宣佈失蹤兩年以後,吉卜林為兒子寫下了這樣的墓誌銘:

假如有人問我們為什麼在戰爭中失去生命
是因為我們的長輩欺騙了我們

(不算影評的背景資料)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