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yidear

2008-04-21 19:24:08

Helvetica、MUJI、IKEA和Facebook


Helvetica 是蘋果電腦文本編輯的預設字體,微軟常用的 Arial 字體也來自於它。去年是 helvetica 誕生50年,作為在平面設計和商業上非常普及和成功的一款字體,英國導演 Gary Hustwit 專門為她拍攝了一部紀錄片《Helvetica》,在設計界還引起了一陣小小的旋風。

Helvetica 出自瑞士字體設計師 Eduard Hoffmannh 和 Max Miedinger 之手,體現了瑞士設計的理性主義精神,同時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典範。《Helvetica》這部紀錄片採訪了老中青三代字體設計家,50、60年代進入設計界的老人深受現代主義影響,認為字體並不傳達咨訊,而要讓人簡單清晰的讀懂文字;中年一代深受反主流文化的革命和後現代主義影響,認為設計應當是個人主義的,其極端就是難以辨認的垃圾風格的字體;青年一代設計師介於兩者之間,他們更喜歡使用Helvetica,但不是沒有選擇的濫用。

在50年代,現代主義設計由於其風格簡潔、樸素,並運用數量化的設計方法(典型的如畫網格),Helvetica 得以應用到商業設計中,成為大公司、政府等機構的御用字體,被7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設計師們認為象徵「權力」並且非常無聊。新一代的設計師,197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雖然同樣強調個性,但是他們同時不拒斥商業和機構,他們選擇 Helvetica 放到合適的地方。

實際上,Helvetica 誕生50年來,設計界對它的態度正好反映出50年來時代的變遷,從絕對的理性主義、現代主義到反理性、後現代主義,再到1980年代後的回歸。

其實,這些年來出現的很多成功設計都暗合這一趨勢,無論是 MUJI,還是 IKEA,他們都是簡潔、實用,表面看不帶有任何傾向性,但是經過適當的安排和組合,就能變成個性化的設計方案,可見,經過了1950年代的理性主義和1970年代的叛逆之後,今天的設計已經嘗試了所有的極端,而開始在這些嘗試的基礎上尋找第三條融合的道路。這種融合之路,可以概括為在精確的理性工具的輔助下,藉助簡單、實用的組件,組裝自己的個性化生活。設計也因此開始變得無處不在。如果 MUJI 和IKEA 讓你覺得那屬於1980或者1990年代,那麼今天的 MySpace 和Facebook 上的個性化空間提供了你添加各種精緻模組的功能,其實更能說明這個趨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