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罪与错/爱与罪/欢情太暂

8 / 48,490人    104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米亞法羅 安潔莉卡休士頓 伍迪艾倫 Joanna Gleason 亞倫艾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天地心任徜徉@做無知的有識之士

2008-04-26 02:09:12

伍迪.伯格曼:罪與錯,是通行證還是墓誌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非常伍迪.艾倫的電影。喜歡這個帶著大大黑邊眼鏡的小老頭的人恐怕不多。有人用了一個很文革的詞形容他叫做「臭老九」,但是我要說「老九不能走」,因為我喜歡他的電影。

最初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一般的通譯是《罪與罰》。這不是他最出名的電影,但在我的心目中卻和安妮.霍爾一樣是他最好的電影。不知道《罪與罰》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直到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因為Misdemeanors和Punishment根本不是一個意思。查了字典才知道它的意思是輕罪,是相對於Crime - 重罪而言的法律術語。 (說句題外話豆瓣翻譯成《罪與錯》就比較到位,如果不是太較真的話。) 可能只有臭老九才喜歡玩這種文字遊戲。

電影的故事情節有兩條主線平行交織而成。

一條是講一個眼科醫生,有著美滿幸福的家庭,有著大房子,體面的職業,優越的生活。這在美國屬於典型的「upper middle class」。在美國這個物質社會裡,這個稱號換來的是優越感和人們的敬仰。但問題是醫生也有困擾,他有個交往了很多年的情人。說很多年是我猜的,據交待她當年是個迷人的空姐,我愣是沒怎麼看出來,徒有對歲月的感嘆。可能這個醫生也有了類似的想法,於是想把這段關係結束了。可嘆的是這個女人,沒有家庭,有的只是腦子裡不斷閃回的和醫生過去的甜蜜時光。她開始給醫生的妻子寫信,在他們家樓下打電話威脅要衝進去跟他們說說清楚,都給醫生狼狽得化解了。

說到這裡可能會讓人覺得很爛俗,和很多電視劇簡直如出一轍。但是好導演和大師的本領恰恰是能夠於無聲處聽驚雷,化腐朽為神奇,有點像周星星用一道叉燒飯技冠全場的那個意思。所以看電影是需要耐心的。

那個醫生有個小混混的弟弟,和地下組織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知道他的哥哥的危機後,提出能夠幫他使這個問題徹底的消失。當然大家都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了。劇情也是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我想這個就是一個有關「罪」的故事。

另一個方面,艾倫是一個混得不怎麼樣的電視製片人。跟他以往的角色一樣,他異常敏感,嘲弄一切也自嘲,有想法卻凡事都不如意。他一直想拍一個關於他的一個偶像的紀錄片。那個偶像是個教授,鼓搗哲學還是什麼思想之類的研究,反正是特別特別淵博的那種,還專門作別人的心靈導師。但是艾倫的問題是他沒有資金。他不得不低頭面對現實,經介紹卑躬屈膝給某個名人拍攝一個專題。偏偏名人是艾倫最討厭的那種,風度翩翩卻浮華淺薄,是無知公眾的寵兒,讓艾倫憤憤不平的同時自慚形穢。有兩個段子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人勸艾倫接這個項目時說「這傢伙可是美國的現象」,他順口就說「酸雨也是」。有一次,伍迪在和名人一起工作時(這恐怕是艾倫最受不了的差事),那個傢伙好像是那種需要隨時捕捉靈感和素材的,隨身帶了個採訪機,靈感所致就說「一個平庸的電視製片人走了狗屎運,能夠採訪如何成功的人士,並從中大獲裨益」。可以想像就在他身邊的艾倫的表情是怎麼樣的了。無論如何,我一直很佩服他這種自嘲的勇氣。這兩個笑話我想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忘掉的。這就是典型的伍迪艾倫式的喜劇元素,是被他從自己的骨子裡移植到他的電影裡,自然得就像呼吸。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是殘酷的。事業上的窘迫沒有給他帶來情場上的得意。現實里沒有幾個人是加利.格蘭特式的。艾倫遇上了一個同行,美麗的女士,有思想又溫柔。他們很快確立了一種特殊的關係。我已經不記得他們有沒有上床,但是我確信用靈魂上的伴侶來形容他們是最確切的了。當然這絕不代表艾倫沒有進一步的想法,事實上他是蠢蠢欲動的,但是艾倫的角色很少有自信的時候,大都是內心卑微而且毫無驚人之舉的小人物(所以看了不如星爺的電影過癮)。突然有一天,那個女士告訴他,她要訂婚了,對象竟然就是他最看不上眼的(當然內心還是有那麼一點嫉妒的)那個「現象級」的人物。事業上的慘敗同樣如期而致。他最終籌到了錢,卻沒有能夠如願拍攝他的偶像的紀錄片。猜一下為什麼?因為那個教授自殺了!

兩條線索只有兩處交匯,一處是暗的,一處是明的。暗的就是那個教授因為患有眼病,一直在眼科醫生那裡治病。醫生曾經就自己的困擾委婉的請教教授,要求給予他心靈上的指引。不難預測到的是,教授給出的方案著重的是精神上的救贖。悲哀而且諷刺的是,最終醫生採取的是更原始的方法解決了他的問題,而教授的眼睛瞎了,不知道這是不是導致他自殺的主要原因。明的是影片最後在那位女士的訂婚儀式上,兩個人因為社交圈的交集第一次相遇了。兩人最後好像有一場比較隱諱的關於各自問題的交流。這裡我就不贅述。因為主要是記不得了,而且印象中兩個知識分子在這樣的一個場合下相遇,聊心底最深處的話題,必然是語焉不詳的吧。

按電影類別分的話,這是一部喜劇。儘管裡面有謀殺,但是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艾倫式的喜劇基調。和馬丁.西柯塞斯一樣,伍迪.艾倫不屬於好萊塢的主流。他的偶像是伯格曼(本片的攝影是伯格曼的御用斯文.恩奎斯特),費里尼和契科夫。所以,他的電影不可避免流淌著他們的思想,有很多是和好萊塢的主流背道而馳的。犯罪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處,真愛沒有回報,信仰的價值受到最徹底的疑問,等等。這種沉重和不適是劇中每個人的,包括做了壞事逍遙法外的人, 也包括我這個旁觀者。記得有個閃回描述醫生的童年生長在一個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他的父親跟他灌輸類似「離地三尺有神靈」之類的思想。於是在那個可憐的女人魂歸那世之後,他到底還信不信神,能不能面對神,這是個第七封印式的疑問。進一步,他還能不能面對家庭和朋友,面對自己?這些都沒有答案。這些遠不僅僅是臭老九的問題。至於那個教授的自殺,對艾倫來說更是信仰的崩潰。這讓我想起了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艾倫真是活學活用,恰到好處。我猜測,可能自殺就是題目中的「輕罪」吧,懂宗教的朋友應該有精闢的見解。

後來又看了艾倫的《賽點》。很多人都說《賽點》是好電影。我同意。但是問題是艾倫十幾年前已經有了罪與罰。所以公平的說,賽點的區別只是在於有了養眼的斯嘉麗.詹森和對命運偶然性的歸結,儘管很多人不一定贊成這種歸納。

另註:看片年代久遠,更無溫習材料。出入在所難免,板磚照單全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