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終極保鑣--The Bodyguard [1992]

保镖/终极保镖(台)/护花倾情

6.4 / 147,809人    129分鐘

導演: 米克傑生
編劇: 勞倫士卡斯丹
演員: 凱文科斯納 惠妮休斯頓 Gary Kemp Bill Cobb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effi

2008-04-26 08:09:22

《保鏢》,美國精神下的職業道德


萬沒有想到在本學期最後的一堂影視欣賞課上看一這部相識已久的影片,好像偶遇一位老友,猶如故人歸。可能正是「最後一課」的緣故,讓一連放了幾部政治電影的DK老師十分討好地放了一部好萊塢大片——《保鏢》。他的開場白一反常態的簡單,結束時也只是一句話:「這就是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如今在白領中的流行說法是professional,或者被稱作「職業精神」它的精神內涵與這個被掛在嘴上的外語單詞的外企白領們一像對待其它的外來品一樣地當作尤物。職業精神祇是從九十年代初才引進漸漸被國人接受,以致「職業化」、「職業車手」這類名詞一時間滿天飛。對於普通人,可能在體育界的感覺最為直觀,它們確實存在於各個行業,有一套自己的原則與精神內涵。它不僅僅要求了個人的業務水平、職業素養,還包括工作與個人利益間的關係。而且它作為西方主流精神的一部份,被一部份人踐行著,也是大多數人努力追求的目標。而《保鏢》中所傳達的職業道德,一方面是此種精神在保鏢這個必須直面生死的特殊職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另一方面,也是在個人的經歷中尋找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這麼說,這部影片是美國精神澆灌下的一朵奇葩。

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對片中Frank近乎偏執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如果看他不顧他人感受地去執行他所謂的「紀律」,還可以辯稱為「敬業」的話;那麼明明已經墜入一段感情,還為自己戴上偽裝的面具,情非得已地冷凍自己,就有那麼一點「假正經」之嫌了。我很同情Rachel聽到Frank的道歉時的委屈和憤怒,她拒絕而且害怕Frank將感情也當作了「商務關係」,自己只是這種簡單關係中的「客戶」。

這樣的舉動發生的Frank身上應該說並不突兀。從美國的建國上看,美國人的祖先,是二百多年前一批在英國及歐洲迫於宗教迫害和政治動盪乘上「五月花」號另尋一塊自由樂土的清教徒,直到今天,這批人也被看作美國精神的先驅。所以,這個國家的建立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社會契約的基礎上,最典型的是其「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上,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不干涉又相互制約。而作為社會單位的個體——公民,對他們的要求同樣是各司其職遵循其中的遊戲規則,對契約的要求越嚴格,對每個人自身的功能劃分越細,每一項權利的背後維繫著一項義務。而我們知道,Frank在北方一個寧靜的小鎮上長大,大學時是橄欖球隊員,後來成為一名聯邦特工,在秘密部門工作。他所受的教育和工作經歷,均將他引向了這條軌道。為國捐軀是一種忠誠,恪盡職守也沒有什麼不同。然而人非草木,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再地更換僱主,當解除了僱主的危險,就主動請辭,因為他不想接受被人當作「救命恩人」的恩惠。而當他面對熱情如火的Rachel,唯一能做的也只是盡力克服和壓榨情感來保持清楚和敏銳的判斷力。影片中Frank犯的唯一的錯誤是在邁阿密酒店的廚房裡錯將服務員的丈夫當作危險分子大打出手,這就是在極度的衝動和感情用事下動為失控的例證。

其實Rachel,在另一個方面表現的,也是一種職業道德,在她的行為與Frank的標準每每碰撞和產生矛盾中間,兩個人不斷地尋求著對方的理解。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夕,兩人臥在灌木叢下的草地上,Rachel用一個小時候和朋友打的一個賭就說服了Frank,她打破了他的堅持。既然她覺得值得冒這個險,他也甘願為她冒。這時,他比別人更容易明白,於他而言的忠誠對她同樣重要。

為什麼Frank情願用生命壓上這份賭注呢?是愛嗎?除了愛還有別的嗎?他說不怕死與想去死是不同的,也許用個人之愛來解釋會太過狹隘。Rachel對他說:「如果你因保護總統而死,那是一種榮耀,可是一個女明星……」Frank答:「你也一樣。」1773年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一開篇就重申了「人人生而平等」,直至今天Frank對一個黑人女影星的回答,跨越了身份、種族、性別種種,既在職業道德之內,又顯示了超越職業的人性關懷。我相信這絕對與他對Rachel的個人之愛無關,而是在走進Rachel的生活之前就決定下的,對於他每一個經歷過的僱主都是如此。這一素質比防衛的才能、殺人的伎倆更有說服力,使他超越同行而成為其中「最好的」,而Frank堅持說「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若談弱點,片中Frank的弱點也十分明顯,他也有多年來無法克服的心理障礙,那就是雷根總統遇刺後他的「失蹤」和蟄居,儘管已時過境遷,他仍會有這樣的恐懼:「我害怕的是出事時我不在場。」除此之外,再無其它。Frank的父親評價自己的兒子永遠在不斷地戰勝著恐懼。這種蔑視死亡的「硬漢子」我們曾在另一位精神美國精神的象徵海明威的作品裡見過。在死神面前微笑,做一個迎接死亡的強者。Frank說過:「我的外表是我的偽裝。」他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硬漢,在最危急的關頭用最蒼涼的方式鄙夷死亡,血之光亮也照到了那塊久因內疚而陰霾的地方。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時候為他們的無果愛情扼腕的情緒已經一點點地淡化,也許用理智去分析Frank的行為,更容易平靜地接受他們分開的現實。但是在情感上看,子彈射出的剎那,他伸展自己的軀體盡最大可能去阻擋迎面而來的致命一擊時,裡面有沒有個人之愛,誰能說得清?真愛無言,也許正是有了這種無法廝守的愛的存在,愛才更顯得珍貴而溫情。

這部影片,讓Kevin Costner秀足了身手和演技,飛刀、追汽車、出手不多但份量十足的搏擊,雪地叢林裡聽聲辨位的射擊……以致後來我再看他的任何作品都不復我看《保鏢》時的心情。的確,他將一名帶著濃厚的美國精神的職業保鏢的魅力表現到了極致。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還是初一那年的寒假,儘管喜歡,每一次卻都是通過像這樣偶然的機會重溫的。但幾乎每看都能得到一點點額外的觸動,這也是促使我今日寫下如此篇幅的隨感的原因。

影片最後,Frank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崗位,在不為人注目的暗處,無言,無怨。相信主護衛著我們,與我們同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