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ero ♥ 圈圈

2008-04-29 15:25:41

未知的旅程


圈圈按:2005年11月寫的,當時的課後作業,小篇幅,不太專業,我只是站在一個觀眾的角度寫了私人的見解,角度平庸,但可以保證所有的觀點在影片中有據可依,比較靠譜。分享之。
~~~~~~~~~~~~~~~~~~~~~~~~~~~

有兩樣東西,在我心中一直舉足輕重——眼淚和言語。它們是生命的根基,比希望更珍貴,比夢想更實在。

當然,不是說我們要漣漣不止、喋喋不休。沒有承擔情感的眼淚與沒有承擔交流的言語,還是當垃圾自己消化掉的好。有時,這眼淚是無形的,它往心裡流;言語也可以無聲,只是符號而已,形式又有什麼所謂?

鋪墊了這麼久,是想說一部電影,巴西影片《中央車站》,應該算一部公路片吧,也看過一些公路片《末路狂花》、《天生殺人狂》、《邦尼與克萊德》、《德克薩斯的巴黎》...風格是迥異的,但人之所以上路,往往有共同的動機吧,我想那便是迷失與尋找,放逐與回歸。而這部影片中,則不僅是人面對紛擾與苦難時的迷失,更有了一層「救贖」的意味。我想官方網站上的這句話來概括是十分貼切的:One boy's search for his father, and one woman's search for her heart.

故事結構並不復雜,以一老一少的旅程以及情感發展為主線,清晰緊湊,沒有絲毫的拖沓感。中央車站這樣一個魚龍混雜、藏污納垢的環境中,一個已在成人的世界裡磨的鋒利的老女人,一個執著的尋找父親,尋找幸福的小男孩,一場意外、一個貪念,兩人的命運從此連在了一起。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在這過程中,兩人從猜疑、戒備到親近和信任,直至相依為命、互相關照的,兩人的角色和人生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在一路上,兩人的爭爭吵吵、分分合合中,嘈雜的都市、凋敝的鄉村,廣袤的大地在鏡頭中掠過。我們必須順著鏡頭穿過人群才可以找到主人公,那種疏離感是紀錄片特有的。又是一個拍記錄片出身的導演,所以我們有幸看到熙攘的人群、虔誠的宗教儀式和鏡頭中來來往往的巴西平民混亂而貧苦的生活,與我們印象中的球星、美女、陽光、沙灘、烤肉、嘉年華、森巴舞充斥的花花世界大相逕庭。現實的關照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苦難的民族。

在《聖經》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入的地方去。」正是這個名為約書亞的先知,引領著以色列入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園。本片中我們很難界定誰是救贖者,是朵拉幫助約書亞尋找家,還是宗教幫助巴西人民脫離苦海?或者不如說是同樣名為約書亞的小男孩憑藉他固有的純真,正擔當起了救贖者和保護者的角色,(與《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中互為拯救者的萊昂與小女孩瑪蒂爾達異曲同工)想想朵拉依偎在他懷中的一幕吧,再與宗教中的傳統形象相比,不難看出,導演也並未將宗教看作出路。

正如海報上寫著的:「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女人要尋找她的歸依,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家園」男孩尋找父親,也正是尋找夢想;老婦人尋找歸宿,也就是尋找失落的感情;而已西人民在經歷多年動盪與窮苦之後,也默默的盼望著走出苦難,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我不願像很多評論一樣,把這部影片單純理解成一部讚美人性之善的影片,因為我們看到:尋找救贖的路途那樣艱辛,面對未知的旅程和渺茫的終點,我們要靠什麼來支撐內心的軟弱?神嗎?信念嗎?真的有終點嗎?如果終於到達的時候,發現不是呢?這都是兩人的困境,現實似乎也無法解決。清晰地記得,朵拉說,她曾經問過父親:「你認得我嗎?你永遠記得我嗎?」但她的父親後來死了。耶酥曾寫信回家,說:「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約書亞也說:「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朵拉最終認同了:「你說得對,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回家,一個多麼欣慰和溫暖的字眼,可家在何處?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個謎,自始自終也沒有出現過。於是他便成了一個關於「家」的圖騰。孩子在尋覓那條歸家的路...可是歸家的路卻是如此的漫長!當我們看到約書亞得知父親搬家後的失落,我們不得不承認,相信愛和希望也是的危險,你可能會更大的失望。

可我們看到,最終他們找到了,那便是——眼淚和言語,也就是它們所承載的情感和交流。安娜終於在信中表白,朵拉及女友截然不同的愛情觀,朵拉於旅途中愛的復歸及卡車司機的悄然離去;還有在中央車站裡和後來的小縣城裡滿懷各種心情和表情要給遠方或者死去的親人和神寫信的人們...那麼多愛的得到與失落中,那麼多的面孔與神情下後,人人都在失落著什麼,又在尋找著什麼。

影片結尾處,多拉從約書亞的兄長處得知他們的父母竟然都在找尋對方,而正是她的冷漠使兩個相愛的人生死相隔。當她將兩封失落的信擺在一起,她應該已然發現,人人都在渴求著「交流」。她也一定回憶起在小鎮裡擺寫字攤,代人寫信時,鎮上的人表述心事的那份虔誠:「快回家吧」,「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上帝,感謝你,為我們送來今年的雨水和收成」......他們一個個都是眼含熱淚,面帶笑容的呀。而在中央車站人們講述的卻都是關於犯罪、謊言、慾望和迷失的心事,也無怪乎她會心安理得的仗著自己寫字的本領肆意掌控人們的話語權,甚至麻木的施以嘲弄,接著棄之腦後。

最後一幕,我們欣慰地看到穿上了裙子(約書亞買給她的)的朵拉在公車上,與約書亞心有靈犀的一同看著他們在小鎮上的留影,她流下了兩行熱淚,綻放出了天使般的笑容。相信誰也不能否認,這是情感的力量。

———————————————————————————————

我寫得也不好,只是大致講了講主題,其實最喜歡的是那種溫暖、粗礫、質樸的氣氛,紀錄片的客觀風格,小男孩奧利維拉本色的表演,還有底層人民苦難中無比虔誠的信仰和無比震撼人心的力量,那種隱忍和快樂,在我們這個異化的世界上被忽略的很厲害。

知識分子在絞盡腦汁的尋找出路,企圖靠文明拯救人類的靈魂,但還是越來越迷茫,我倒更看重那種更加本真的情感力量,不是矯情,更沒有煽情,而是在很世俗的人際中滋生出來的。

約書亞這個男孩絕不單純,他有貧民窟大街上混出來的一種世故,但並不討厭,是一種很本能的自衛;朵拉更是一個在鬧市中迷失的人,有很可惡的一面,但內心深處又有一種很美好、很溫情的東西。人的惡都是一種在強大的物化力量面前的軟弱,所以放棄了真正的寶藏。

閃人的金黃色,細碎的鋼琴,也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