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秋天的故事 Autumn Tale

秋天的故事/人间四季之秋天的故事/AutumnTale

7.5 / 4,355人    112分鐘

導演: 艾力侯麥
編劇: 艾力侯麥
演員: 瑪莉希維耶 碧翠絲侯曼 亞倫萊柏 迪狄耶桑德蕾 亞歷希亞波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imi

2008-04-30 00:26:40

《秋天的故事》- 探究中年之愛,剖開青年之亂


已到中年的寡婦馬嘉莉一直不聞外界之事,獨自一人留在自己的葡萄園中。好友伊莎貝爾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不忍看著馬嘉莉孤獨一生,因此擅自等廣告幫馬嘉莉尋找終身伴侶;另一方面,馬嘉莉兒子的女友 - 年輕美貌的女大學生羅欣,對馬嘉莉非常有好感,也決定把自己的前男友同時也是自己的哲學老師介紹給馬嘉莉。發生在一個寡婦身邊的眾多交叉事件慢慢地把每個生活在平凡當中的人顯露出她們內心最真實而又最隱秘的一面。

《秋天的故事》是法國導演候麥的「四季故事」的最後一部,我個人感覺這終結篇跟前兩部故事有所不同,《夏天的故事》我還沒有看,因此做不了什麼評價。在對白方面,我感覺到導演用得更加隱晦,而不像之前的春天和冬天那樣,他把思想更加集中在整個故事所發生的每個細節當中。出色的演員們的精湛演技讓這部電影變得更加有,其實,本身這個故事已經很吸引人的眼球,據說很多人認識候麥都是因為這部《秋天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涉及到現在,未來,這兩段奇妙的愛情剖白的原因呢?

先說說羅欣吧,這個年輕的女大學生是讓我覺得最有趣的,同時,從她身上,我好像看到了那麼一點點的自己。在愛情上,她跟很多法國女孩一樣,喜歡浪漫,喜歡感覺,因此,她很容易地愛上了自己的哲學老師,因為這個男人是一個有魅力,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讓羅欣學習到東西的人。現在的我們何嘗不像擁有一個這樣的情人呢?成熟,體貼,有智慧,但是,這種愛往往都會很容易從個人認知的輕度的加深而減淡,對於羅欣而言,從這位老師身上她慢慢感覺到缺乏了新鮮感和慾望了,他真的成為了自己的老師了。但是,忘記一個人並不這麼容易,羅欣她是一個愛面子的女孩,而且很堅強,很自我,她不願意別人看到自己的傷痕,就算一段感情失敗了,也不願做被動的一方。而且,她很喜歡控制一切的事物,認為忘記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男人要愛上另外一個女人,而她自己也要跟這個男人的情人做了朋友,那麼這種理所當然的身份就會讓自己的小小慾望不能夠再次點燃,來了一個一了百了了。這是一種強迫忘記法,通常在羅欣這種女孩子身上是很有效用的。為什麼我說自己有點像她呢?就是因為這種感覺。

哲學老師和馬嘉莉的兒子都認為羅欣太瘋狂,太不可理喻了,她竟然可以把自己的前男友介紹給現男友的母親作為情人,如果成功的話,那麼前男友無疑就會成為自己未來的爸爸了。當然,馬嘉莉的兒子是完全沒有資格可以成為羅欣的丈夫,只是他這樣認為而已。在羅欣的心中他永遠不會跟自己有未來,因此,哲學老師也不會成為她的爸爸,這當中沒有任何的倫理關係所在,只是,她希望馬嘉莉可以幸福,而同時也渴望哲學老師快點找到另外一個對象,這樣他在羅欣心中的位置就可以完全地撤掉了。

如果說羅欣的愛如同一隻漂浮在海洋中的小舟般不知目的地在何方的話,那麼伊莎貝爾的生活就更像一隻受了傷而躲在洞穴裡面的鹿。伊莎貝爾是馬嘉莉的好友,有一美滿的家庭,如果沒有那個應徵者的出現,或許她還會一直安然地留在這個適合她生存的世界中。她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跟生活妥協的人,跟那位應徵者三次的接觸她發現了除丈夫之外另一類型的男人(其實就是從自己家庭外的世界),因此她才會醉酒時跟這個男人說希望他也能夠愛上她,就算她自己不能愛上他,也要全世界的人,包括她愛的和不愛的,都要愛她。很自私的一個說法,但是也把伊莎貝爾寂寞孤獨的一面表露無遺。影片最後幾分鐘定位在伊莎貝爾跟家人們的歡聚,看似一切都歸於從前,是的,除了這樣還能夠怎樣呢?在候麥這個系列的故事當中,我總能夠看到一種掙扎於生活中的無奈感,讓娜是這樣,伊莎貝爾也是這樣。

至於馬嘉莉,這位別人眼中內向並且難相處的葡萄園主人,其實還不是因為寂寞和孤獨。只是她表露得更加顯著一點,因此才會讓身邊的人發現,才會出現了這個故事。當然,馬嘉莉真的喜歡那位應徵者,而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就是當這個男人知道自己相親的對象並不是自己已經萌生好感的伊莎貝爾之時,還能夠用冷靜的思考方式來衡量自己的得失,而且沒有因為面前這個女人欺騙了自己而生氣。可能很大成份都是因為伊莎貝爾的真誠吧,畢竟應徵者的目的就是得到一個跟自己終老的女人,而他對馬嘉莉也不是沒有感覺,結果證明,兩人相見後感覺還是不錯的。

「他因為你而歸來,你也因為他而歸來」 一切都是這樣地命中注定。欺騙也好,背叛也好,互相來個擁抱和微笑,真實和誠意全寫在臉上,人的寬容,人的友誼,人的愛情,其實都是很簡單的,不是嗎?

每人都會有到中年的那天,現在的無知和不解或者到那時還沒有改變,這樣並不是壞事,也代表自己年輕的心態,和對事物的好奇,生命不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