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槍換炮
2008-05-01 20:21:36
歷史的目的和手段
幼年的溥儀,青年的溥儀,彌留的溥儀,一再地被導演至於故宮這個無比宏大廣闊的背景之下。這種明顯的對比明顯的體現了作者明顯的意圖,他想讓觀眾進行類似於他本人正在進行的思考:人與歷史的關係。
歷史是最嚴肅的,因為他最愛開玩笑。
你試圖去理解,試圖去把握,試圖去承載。就像溥儀所做的一樣。
然而,直到最後再一次走進太和殿,走向死亡,在另一個孩子身上開始他生命的下一個輪迴的時候,他才明白,每一個人,說到底不過是一個看客。
每一個演員都能對每一部劇作出自己的正面或消極的影響,但總之劇本已經寫好,我們只能照辦。
溥儀只想自己作為一個孩子快樂的生活時,人們提醒他,他是皇帝。
當他想像一個皇帝那樣時,人們又告訴他,出了紫禁城,他什麼也不是。
他想在家的時候,被迫來到紫禁城,當他習慣了的時候,他又被迫離開。
他想成為這個國家的英雄,卻成了民族的罪人。
他準備以罪人的身份了此一生時,卻被再一次的賦予了平民的身份。
他是發佈命令的人,他卻是被命令最多的人。
他以為以他可以掌控歷史,他卻是歷史最無奈的玩物之一。
這個溥儀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甚至也不是一個善惡相抵的所謂「普通人」,這是因為導演根本不想給我們造成他在塑造某個個人的印象。他是在提醒我們關於我們每個人與歷史的關係。
那個獄頭以為自己是新時代的代表,但當他最後帶上高帽的遊街的時候,他又以為他在這長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那?
不僅是這個末代皇帝,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這些最作背景出現影響著他人命運的人,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理解自己的使命,把握自己的命運那?
歷史是最不公的,生旦淨丑,我們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
歷史也是公平的,它是目的,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