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恨--Hate

怒火青春/仇恨/恨

8.1 / 196,734人    98分鐘

導演: 馬修卡索維茲
編劇: 馬修卡索維茲
演員: 文森卡索 庫伯哥迪 薩伊德塔馬歐尼 Abdel Ahmed Ghil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紅房子畫家

2008-05-02 02:34:07

恨:外表很壓抑,核心很朋克


    我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在雜誌上看見一句話:「如果你在18歲之前還沒能成為一個朋克,那你這輩子也別想成為朋克了。」——那時我剛剛開始迷戀搖滾樂,正急於想搞明白朋克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句話對我的打擊頗大。可以想像對一個剛接觸搖滾的小青年來說,搖滾是多麼光榮多麼偉大,結果冷不丁撞上這麼一句話,感覺就像熱臉貼上冷屁股,整個被組織給拋棄了。如果現在有誰還有我當年的困惑與痛苦,別急,我現在就向您隆重推薦一部電影——卡索維茨,《恨》。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向觀眾所鮮活展示的怒火正是朋克精神的起源。另外,我還向班主任、教導主任、政教處主任、保衛處、思想政治老師、二流教育家等一切秩序與紀律的維護者推薦這部電影:拜託收起你們「無因的叛逆」之類的無辜姿態吧,但願這部電影不會加深你們對「問題少年」的刻骨仇恨。
    電影《恨》凝聚了如此之多的憤怒,簡直它自己就是那把在衝突中丟失的手槍,青年們的怒火就是將槍膛填得滿滿的子彈,每一次衝突都是將扳機壓得更緊的手指。面對這把上膛的手槍,觀眾幾乎要感到心驚膽顫。在三個毛頭小子的莽撞行為中,這把能量巨大的手槍最終未能踐行它僅有的一丁點意義(為Abdel報仇),卻宿命般地在一次瑣碎爭端中喪失控制,無可挽回地射出了毀滅的子彈。
                       「世界屬於你們」?
    「世界屬於你們」!,高高在上的當權者誠懇地對身無分文的青年們說(他們自己甚至真的相信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句話其實很靠譜,至少比電影裡三個小青年的滿嘴胡言亂語靠譜多了。另一句更為中肯的話是一個警察說的:「大部份警察都是好的,警察大多數時候是在保護你們。」甚至連警察們折磨Hubert都可以理解:青年們的暴動讓警察將他們等同於罪犯了。——看!只要論起理來,「問題少年」們必然理屈詞窮,進退失據。可我認為這正是青年的困境:世界是成年人的,話語權是成年人的,遊戲規則是成年人定的,甚至連青年人自己都是屬於成年人的。面對世界時,青年人實際上一無所有,無所依傍。不可否認成年人更加有經驗,他們定的規則更加合理,甚至他們對青年人的約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具有誠意的,可是他們忘了他們自己也年輕過,也沒想過人類社會也是從幼稚一步步成熟的。目的與出發點並不能證明手段的正確性,成年人的規則或許正確,但絕對無趣,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對青年的扼殺。他們的說辭冠冕堂皇到合情合理,不但堵死了與青年人交流的渠道,更反過來增加了他們濫施懲罰的信心。
    一方面,青年人喪失了話語權,可是他們還有感覺,他們敏銳地體會到了成年人把持的社會所暗含的巨大不對等;另一方面,成年人儘可以用烏托邦般的說教來「欺騙」(在青年人看來)青年人,但他們卻無法阻止連他們自己也無能為力的種種醜惡一一展現在青年人面前,這就不能不激起青年人的憤怒(儘管在喪失了話語權之後,這種憤怒顯得如此的邪惡和毫無理由)。《恨》中一個有趣的鏡頭是,Said拿起噴漆,把「世界屬於你們」改成了「世界屬於我們」。對他來說,這件事不過是他無數次叛逆舉動中很普通的一次,這句話不過是他無數句狂妄言語中很普通的一句,但這句話卻無意中說出了真相——不要忘了,這句話是以成年人的口吻對青年人所宣佈的,經過Said的修改,它無疑變成了成年人的內心獨白:「世界屬於我們」。
                   jusqu`a ici,tout va bien
    不要以為我只是一味為青年人鳴冤,鼓動青年人開戰。我不過想儘量客觀地解釋兩個人群必然發生衝突的原因之所在。實際上青年的感覺是如此的敏銳,他們對自己行為的判斷清晰而準確,他們甚至已經察覺到了叛逆的最終後果,因此他們反覆念叨:至今為止,一切尚好!他們一無所有,無所事事,滿腔怒火,可是每一次怒火的發洩都將他們置於更加尷尬的境地。在我看來,下墜中的青年就是一個個被凍死的格侖瓦斯基,他們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場合,不斷重複著正確的事情。Hubert說:「怎樣下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著陸」,可我覺得他把事情想的太嚴重了,如果你不喜歡你面對的規則,你可以選擇去對抗他,或者你也可以做的更有技術含量一點——去建立你自己的規則。就像新褲子樂隊的成員在面對人物欄目鏡頭時所說:「…我不是一無所有,我什麼都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