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迷魂記--Vertigo

迷魂记/眩晕/AlfredHitchcock'sVertigo

8.3 / 426,533人    128分鐘 | USA:129分鐘 (1996 restored version)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Pierre Boileau Thomas Narcejac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金露華 Barbara Bel Gedde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火鍋娘娘

2008-05-04 08:00:13

被老師逼迫用現代電影理論分析影片《迷魂記》


像希區柯克的電影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筆者認為,除了跟其大師級的懸念設置手法和電影拍攝技巧等有關,其實很大程度上在於這種「懸念」電影的特殊性。從現代電影理論的角度,藉助心理學原理,阿恩海姆提出了「張力」這一原則:觀眾的視知覺總是在通過簡化與張力來追求內在的動態平衡。同人的生命結構一樣,人的心理結構里本身具有平衡與不平衡的兩種狀態,在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維持著一種和諧,也享受著一種「運動」的愉悅感。所以,在希區柯克的影片《迷魂記》中,方面,前面大量的真相缺失,主人公許多非常態的行為,畫面詭異氣氛的營造,等於打破了觀眾這種心理平衡,很容易就使觀眾情緒振奮起來,產生出一種刺激的快感,;另一方面,當真相漸漸清楚,當無論是人物還是畫面一切都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時候,等於是一種心理恢復平衡和秩序的過程,漸漸平衡了觀眾之前產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從而又產生了另一種快樂。而驚險刺激的「懸念」電影無疑最適合發揮這種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心理轉換。但是,平衡與不平衡之間也是各自有度的,如果不平衡構圖太多、傾斜過大、張力過大、讓觀眾心理落差過於大,就會徹底堵塞觀眾與畫面溝通的渠道,讓觀眾產生一種焦慮和厭倦感。所以,《迷魂記》這部影片,導演沒有把一切真相放到最後才真相大白,而是讓男主人公在找到女主人公的時候,通過女主人公的主觀回憶事先讓觀眾知道一切。因為之前鋪墊出的種種懸念,已經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迷霧重重的心理失衡世界裡,如果還未解決之前所造成的那一堆疑問,就又帶入到另一堆疑問里,無疑會造成觀眾心理負荷太多,從而有一種厭倦、不耐煩之感。事實上,當筆者看到那位太太已經跳樓身亡,但男主人公又遇到另外一個和她長得一模一樣的人時,一切莫名其妙到了極致,根本讓人毫無頭緒,已經漸漸有想要放棄去探究真相的心情了。但是,希區柯克很精明地在這時候只用了很短的一個鏡頭就告訴了大家真相,為得是使觀眾已經非常失衡的心理恢復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從而能夠在一陣放鬆之後,投入下一場的緊張刺激的不平衡當中。
但是,即使我們知道了真相,還是有一種忍不住想要看下去的衝動,因為我們還想知道似乎比我們還晚知道真相的男主人公的最後反應。筆者認為,這裡有一個「角色認同」的問題。根據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孩子在面對鏡子當中,會產生一個由「理念我」到「鏡像我」的「一次同化」的過程,而孩子由「鏡像我」到「社會我」還會有一個「二次同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孩子會通過與異性家長的認同取得自己的名字和位置,形成具有一個完整人格的自我。而孩子所面對的那面鏡子和電影螢幕被他們視為有具有相似點。法國電影學家博斯認為,觀眾在黑暗的電影院內面對著螢幕有一種類似於孩子面對鏡子的「同化」過程,其特點就是內與外、主體與客體、主動與被動之間含混的性質,結果是觀眾對螢幕形象的吸收,同時也是主體自己被螢幕形象的吸收。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觀眾對於其中角色的認同,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作其中的某一個角色,從而不自覺地投入到電影的故事情節當中。在《迷魂記》中,男主人公無疑是大多數觀眾會不自覺認同的對象。首先,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很多畫面,都是從男主人公的主觀視點來觀察到的,所以我們也會不自覺地也陷入到這種男主人公的主觀視點當中;其次,男主人公的探警形象,以及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硬朗,機智和多情,富有獨特的魅力,帶有一點英雄主義的傾向,所以我們也會對他產生或是崇拜或是同情的感情,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男主公的最後反應仍會十分關心的原因,因為之前我們已經習慣了將男主角的主觀感受作為我們觀看這部影片的視點,可是當視點一突然由轉變為攝影機的冷靜記錄,我們一時還沒來得及從之前的主觀視點中出來,想要知道男主人的最後反應,其實也是一種角色的繼續認同。這最後的結局也是我們主觀心理上的最後平衡和扮演角色上的最後終結。當男主人公把女主人公重新拉到閣樓上,像她質問一切,女主人公最終因為驚慌而墜樓,男主人公的心理才得到最後解脫,我們的處於一直扮演他角色的心理實際上也才真正得到解脫,所以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們繃緊的神經得到了完全地釋放,在精神上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同時也起到了情感宣洩的作用。
在《迷魂記》當中,還有一種整體的心理基礎構成了觀眾快感的原因,那就是「窺視癖」。所謂「窺視癖」,又譯「觀淫癖」。弗洛依德把人的窺視癖當作是性本能的一種表現,他認為兒童對他人生殖器官和生理機能的好奇,就是這種窺視癖的原初表現。這就是說,影視藝術作品正是以一種合理合法的方式來滿足觀眾這種窺視癖或觀淫癖。影片中,有很大一部份時間都是在表現男主人公如何跟蹤女主人公,我們一方面透過男主人公的視角偷窺女主人公的種種古怪行徑,來滿足心理上的好奇;另一方面,又在影片之外,處於攝影機的角度偷窺一群原本同我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人與事,不管我們承不承認,都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正是這種雙重的滿足,使得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始終會有一種津津有味的感覺,從而使我們潛藏在深層心理中的無意識得到宣洩與昇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