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插頭

2008-05-31 21:33:50

看死亡詩社,對比中國教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描寫外國五六十年代教育狀況的一部電影。很驚訝地發現在影片的開始看到了很多熟悉場面:全體學生認真地坐在大廳裡聽著校長的報告,臉上毫無生氣;校長意味深長地拍著學生的肩膀說道:我對你有很高的期望;父親要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這不正是我們正在經歷,曾經經歷過的生活嗎?

然而那些學生是幸運的,因為John Keating的到來。他的第一堂課就是告訴這些生活在這所「地獄」裡的學生「seize the day」,及時行樂!接下來的一堂堂課都顯示了 John Keating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離經叛道」的老師。然而,事實上,John Keating代表的正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革新者,尤其是在教育這方面。他認為法律、醫學、商學對人們來說是生活的必需,維持生活的條件,而詩歌、愛、浪漫等是人類生存的原因。其實他的這種思想正是體現當時社會的一種矛盾,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矛盾。即使在現在,這對矛盾依然存在。從工業革命到現在,可以說經濟的發展成為社會的主流,而自然科學則是支撐這股潮流發展的重要力量。於是在生產力決定一切的規律下,教育的重心也發生了改變,自然科學成了教育的重點。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其實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不是一對矛盾,他們是天平的兩端,失去任何一端,社會的發展都會失去平衡,就像John Keating所認為的那樣,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這兩樣。這種想法其實就是對傳統的一種更正。

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更適合給中國教育工作者看。因為John Keating這樣的老師如今在美國比比皆是:他們鼓勵學生去做自己,活出自己,而不是被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所束縛。應該由自己去創造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改造自己。如果教育打造出來的都是同樣的人,那麼這個社會將會失去多少生命力。如果教育打造出來的全是只會考上重點大學的優異生,只會服從紀律、討老師喜歡的優等生,那這樣的社會還有什麼生機呢?

昨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導:考試不利於城市男孩發展—上海重點學校女生占70%。報導中介紹,隨著教育考試制度的改革,防止學生研究難題,考試難度一再降低,這種考試制度更利於女生發揮。而記者在一些學校調查發現,乖巧聽話型和衣著乾淨型的孩子更多地受老師表揚和喜歡,而這類學生往往都是女生。這些事實都再一次體現我們的教育中還是以社會打造個人為理念。學校教育就像工廠製造商品一樣,統一型號,批量生產,不合標準的就予以淘汰。而老師就像是生產製造的工人,機械地操作。

再看另一則報導:江蘇某高中在召開高考誓師大會中,某位老師在講話結束時發出號召——「同學們,讓我們振臂高呼:金榜題名,捨我其誰!」就像一些評論者所說的那樣:高考走到這一步還不如科舉——科舉是個人瘋狂,高考則是集體瘋狂。
這些類似的報導在近幾年的中國是舉不勝舉,中國教育的一些問題也其實早已被一些人看到並指出。但無奈中國教育改革的權利握在那些緊抱傳統教育觀念的人手裡。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又怎能苛求走出一個老師像John Keating那樣呢?

再回到電影中。在課堂上John Keating站在講台上讓學生們學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尤其是在閱讀時。不要光想著從作者的角度,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咳,無奈又讓我聯想起中國的語文教育。我一直不理解的是為什麼語文考卷中的閱讀理解一定要有那麼條釐清楚地標準答案,將答案清晰地列為幾條思路。難道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心中只能有一個哈姆雷特,而且那一個不是作者筆下的哈姆雷特,而是出卷老師眼裡的。將語文考核標準化其實也正是體現了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一種混淆,將自然科學的考核辦法運用到人文科學中實在是有太多的不妥。

John Keating的到來點燃了學生心中的火,讓他們去尋找自己確實想要的是什麼。從尼爾開始,從他做演員的這一條道路開始;從陶德開始,從他的自我釋放開始;從所有學生開始,從他們成立死亡詩社開始,從他們進入那個地獄中的天堂——山洞開始。

John Keating是他們的英文教師,教學生文學。但是他所教的東西似乎都與我們眼中的文學無關。他教學生們撕書,教學生們吶喊,教學生們走路,但是這種方法難道沒有培養出學生對文字的感覺嗎?這種方法難道沒有釋放出學生對文字的激情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文學家,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培養一種欣賞文字美的能力,這才應該是教育的目標。


「傳統,教育,幫他們進入大學做準備,其他方面順其自然」,這是校長對John Keating的警告。這是改革所受到的威脅。任何改革或者革命的過程中都是會受到強大的守舊者的阻撓。校長的這種思想其實也是我們中國的主體思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只要專心讀書就行了,其他的事不用你管。老師也總是對學生說,你們的任務就是學習。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個學生,無論是何種身份都是一個人,一個獨立的人,人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願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而這些可能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人生不是只有大學一條路,人生的路應該由夢想來引導,由個人自己來創造,而不是讓外人來規劃自己的路。活出自己,釋放自己,其實也是這個電影的主題。

本來以為充滿活力的尼爾是本片中維繫著其他學生的希望的關鍵人物。他卻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對抗那些壓力,去結束那些束縛,實在令人扼腕痛惜。因為知道即使尼爾跟他父親發表他的「激情演說」也不能換來父親的理解,所以真正令我感到悲哀的還是他的無可奈何,沒有什麼比那種無法操縱命運的感覺更加讓人絕望了。即使尼爾死了,那些殺他的兇手還要把罪名冠在別人身上,認為是那些「離經叛道」的思想害了他。

當影片到了最後一幕,我哭了。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種感情觸動了我……
Captain ,my capitai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