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城記--24 City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

7.1 / 1,363人    112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翟永明
演員: 呂麗萍 陳沖 趙濤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ansile

2008-06-06 22:35:36

房地產商人的鈔票和被侮辱與被毀滅的


華潤置地應該是給了賈樟柯很大一把鈔票拍《二十四城記》,作為回報,賈在片中加有售樓小姐詳細地向趙剛介紹那個「二十四城」的樓盤,當她說到樓盤裡保留了一部份舊廠區的標誌性建築時,我都覺得心動;扮演八二年生小女孩的趙濤(令人噴飯,她怎麼也有三十好幾了吧)飆著眼淚說:「我現在就是想賺錢,給我爸媽在二十四城買一套房子,我知道房子很好,但是我一定能辦到……我是工人的女兒……」《二十四城記》原來是關於被侮辱與被毀滅的那些人和他們記憶……

我們之所以愛死了賈樟柯,是因為他鑿實有才氣,由他詮釋的電影,哪怕是這麼一部給地產公司做的宣傳片,都冒著火花與生機……

《二十四城記》似乎原來根本就是部紀錄片,八個工人弟兄正面或側面鏡頭。無論是被安排的,還是剪輯使然,他們合共講述了同一段緊湊的個人與420廠(?)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把個人史與大歷史相結合是賈樟柯一直的主題,這些工人和他們與之共患難的420廠軍工廠對我們來說陌生又熟悉,「這裡面一定會有你自己」宣傳冊說,我說「或者咱爹咱媽」。

我與共同觀影的蔻總都有相似的童年,那時父母都是同一個國營單位的工人或幹部,我們曾經居住在幾乎自成體系的單位家屬大院。只是那時,我在廣州、蔻總在重慶;我父母在運輸公司,她父母在煤礦。我的母親1977年被分配到廣州,直到去年退休,母親都不會講粵語,她也根本沒有必要講,因為單位都是各地普語區來的同事,本地人很少。孩子像我和蔻總,都在單位的幼稚園、或者小學中學就讀,然後慢慢地、背著某某單位的標籤(tag as XXX),接觸單位大院以外的世界。只是「單位」留給蔻總或我的記憶沒有多少榮耀,反而多了對當時當地、以致今天仍存在的不適應,我記得不會講方言的我被當地的小朋友排斥;對蔻總來說,還有體制改革給家庭帶來的改變。蔻的父母下崗以後就開始做生意,後來他們從重慶來到北京,開始與朋友合夥做批發的生意,慢慢開起了自己家的超市,蔻總來北京讀研究生,這家人至今還沒有北京站住腳,比起這片土地上更多的工人與工人的孩子,我們已經是花朵……

喲賈,你又一次觸到了我們心裏面柔軟又永遠新鮮的切口,蒙灰又清新的鄉愁,然而竟是在這樣一個超現實的語境裡……

和扮演八二年生小女孩的趙濤同樣令人噴飯的還有陳沖、呂麗萍和陳建斌,以及聯繫講述者的「靜態鏡頭」。賈愛趙濤的程度可以和顧長衛恨蔣雯麗的程度相提並論,趙濤根本沒有身著EXPECTION出現在此的必要(同樣的《立春》裡的蔣雯麗根本沒有那麼醜陋的必要),但是趙濤不僅來了,還講起了重慶口音成都話、扮作一個八二年生的一個世俗女孩、在鏡頭前面「演講述」。可能真實世界裡的工人們實在太動人,呂麗萍和陳建斌「演的講述」讓人本能地覺得,他們根本就不屬於這420廠,不屬於這個世界。賈導演莫名其妙的「靜態鏡頭」(實在不知道怎麼稱呼這種人在畫面里不動的鏡頭,我想是來自《三峽好人》中許多像景物寫生一樣效果的鏡頭,但是在這裡顯然是沒有控制好)也到了快要引起笑場的地步,導演非常識趣地及時自嘲——我們為表敬意而強忍的笑聲才得意暢快地噴發……

我可能一直會陷到這個「真實vs.虛假」的坑裡爬不出來,直到陳沖地降臨。我愛慘了陳沖。從《太陽照常生起》時那個愛男人愛到骨肉裡的女醫生起,陳沖就頂著那一朵「姣婆紅」(粵語了)的光環鮮活了起來,攔都攔不住。在陳沖搔首弄姿地說「他們說我像電影(1982?年劉曉慶、陳沖、唐國強主演的電影《小花》)里那個小花,從此就叫我小花了」的時候影院裡竟然沒有鬨笑起來,想必是同場觀影的人電影素質太低,沒幾個人了解當代中國電影(想起開映前博士姐姐坐在門口地上皺著眉說:「今天怎麼沒見到幾個岑頭的人啊」),驚喜陳沖演繹的孤獨一生的廠花之餘,哀悼賈把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又講成了一個內部笑話……

不想再細數,導演如何如何通過個人史、工廠史地結合,以一個側面重塑了中國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那是影片公關和坎城評委關注的面向;這部為了紀念華潤70週年的影片,硬是被賈樟柯拍成「紀念國有工廠的逝去」;冤大頭華潤眼看就要名利雙收了,而賈為中國電影的進步又做了巨大貢獻,不僅僅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導演的才華與氣魄,他還活躍了市場,令投資商得到回報、樹立了信心,為今後中國電影的融資建立了一個可操作的成功模型: 紀錄片是不好拉投資的——雖然賈老師名氣已經很大,但是房地產公司也是有常識的,知道做紀錄片沒名沒利;賈大師用《二十四城記》重新演繹了「名導演+大明星+故事片」,告慰了幾乎所有人……



僅你誆錢的一片
已經足以讓中國電影榮耀一年


(僅你消逝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原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