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451½°F™

2008-06-07 20:32:01

37°2的瘋狂


37°2,看過了幾遍,越看,最開始的激烈卻絕望的感情就越來越少了,但是似乎依舊有什麼東西堵在胸口,於是就想,究竟應該怎麼解釋Betty那種歇斯底裡的瘋狂。
有一種俗套的解釋就是,Betty的日漸瘋狂,可能是一種自身的性格侷限,也可能是由於外部環境的壓抑造成的。像這樣的兩分法似乎可以解釋,或者是什麼也解釋不了的。從小到大,我們做了無數的語文一課一練,無數的應試模擬卷,所得到的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分析一個作品,分析這個作品種的人物,只要把握住兩分,就OK了,你可以一無所知,卻能夠言之鑿鑿地宣佈,主人公的悲劇是一種性格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劇,本來我也是準備如此解釋的,但是……,突然我有了另一種假設,其實應該是一對截然相反的假設:
假設一,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Betty存在,有著一種天生的瘋狂,是不過我們極大多數人被社會和環境所約束,所打磨,於是逐漸被馴化,就像幾百萬年前人類馴化犬類一樣,只不過Betty是不屬於極大多數的人,她具有過份頑強的生命力,這幫助她抵禦住了外界的馴化,所以Betty變成了瘋狂的,就像那些未能被人們馴化的犬類,人們管它們叫狼。
假設二,其實世界上每個人都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天性都是溫良恭謙,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傳說中的理想國,但是社會和外部環境是壞的,就像盧梭說的,它們拼命約束和擠壓人性中善良的部份,而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是頑強的,從這條榨汁流水線上下來的人們當然不能說從此以惡為美,只不過從此大家不善不惡而已,只是拼命為自己的利益所奮鬥,而Betty因為她的生命力不夠頑強,所以被這條流水線輾過之後,才終於開始瘋狂和歇斯底里,在這個意義上,她的瘋狂只是一種囚犯式的。
我無法推定這兩種假設的真假,唯一知道的就是兩者的區別,這僅僅是一種關於瘋狂的意義的無價值討論,而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瘋狂是需要尋找一個藉口的。
當Betty發現Zorg並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維修工,而是一個被俗事埋沒的天才(她的看法)之前,Betty的瘋狂並沒有找到一個出口,她的瘋狂只是沒有目的性地到處亂竄,只能通過和Zorg瘋狂地做愛、瘋狂的爭吵、或者瘋狂地幫Zorg刷房子,然而把油漆潑在僱主的汽車上發洩,在這時,兩個人的愛情更像貝蒂在遊樂場裡的氣槍遊戲,這個球沒有打中,那就下一槍好了。
但是在讀過了Zorg的手稿之後,Betty的瘋狂似乎鳳凰鎳槃了,從此她覺得自己生命的全部內容就是向世俗去證明她的這個發現是如何重要和有意義,這並不是僅僅關於文學的,而是關係到個體的存在價值之類的最終思辨上。而在這一尋求證明和承認得過程中,Betty越來越瘋狂,最終的結果就是把她和Zorg都推向了毀滅。
對於Betty來說,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並不是她對社會格格不入的個性,而是她為自己的瘋狂尋找到的一個出口,竟然是讓社會承認,「Zorg是一個天才作家」。當一個人開始追求社會的認同感,那麼實際上他已經融進了社會裡,或者說開始尋找一個被社會「招安」的好價錢,不論他口頭上是如何自稱特里獨行,卓爾不群。就是在這種世俗的目標下,Betty重新回到了被她曾經拋棄,以及曾經拋棄過她的傳統社會和群體之中。如果我們在一開始的假設中,選擇了瘋狂是有意義的命題,那麼,選擇「被世俗承認」,就是對這種意義的否定,Betty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即預示著她不可救贖的毀滅命運,也能夠解釋貝蒂那種歇斯底裡的瘋狂了。只不過這樣的方法——用事物的表象來解釋本質,難免會貽笑大方,不過,無知者無畏,管他的!
尋求承認的過程,就是Betty放棄自我轉而向社會投降的過程,但是因為Betty性格中餘生俱來的瘋狂因子,使得她在本性和目標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斷裂,而這個裂縫最終將她撕得粉碎。雖然故事的結局是Zorg在醫院裡悶死了由於發瘋而最後變成植物人的Betty,而自己的作品卻得到了出版。但是,事實上,又何嘗不是Betty用自己的瘋狂殺死了Zorg,那個真正的,住在木樓裡的天才作家。
其實,Zorg和Betty是一類的人,只不過對於Zorg,瘋狂是他內心中已經被馴服的猛虎,它安安靜靜地聽從Zorg的指揮調遣,把它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僅僅是偶爾小露一下崢嶸(譬如他男扮女裝去搶銀行的舉動,讓Betty都目瞪口呆),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關於他的瘋狂,有一個非常好的出口,那就是寫作,而Betty的瘋狂卻沒有出口,或者說她找到了一扇錯誤的門。
所以歸到最後,Betty的悲劇就在於她是一個生活在俗世和天才之間的人。她發現了一個天才,卻拉著他去俗世,認為俗世可以接受,這個舉動才是最瘋狂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