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ame
2008-06-08 09:09:10
編劇、導演、記者和賈樟柯
在換票處見到趙濤在分發資料,樸實的讓我沒認出,開場前賈樟柯上台講兩句,同樣只能用樸實來形容。這部電影跟主創的氣質很像。
在《24城》里,賈先生至少身兼三職,導演、編劇和片中的提問記者。
這是一部很古怪的電影,完全不適合用中央6套常說的故事片來形容,也不能把它塞進某一類型電影裡,因為它既談到愛情又沒有愛之情節,既提到打架又沒有鬥毆的場面,說它是紀錄片吧,倒靠點譜,基本上按照東方時空裡「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套路展開,但它又明顯有至少四處虛構,分明是呂麗萍、陳健斌、陳沖和趙濤出場的時候。所以它無法歸類,因為情節虛實交錯,出場人物也一樣,講自己故事的有,講別人故事的有,講虛構的別人的故事的也有。
編劇賈樟柯這次徹底採用了一種最為樸素的寫法,單線索,並時序。所有人物都生長在成發集團這塊共同土壤上,每個出場人物都是線索上的一顆珠子,魚貫而出,分別回憶一段自己跟成發集團的往事,各個人物之間互相似乎並不產生關係,但因為共同的大命運是跟成發集團聯繫在一起的而形成立體感,他們分別代表了一類人。
導演賈樟柯似乎一直在用很粗糙的鏡頭在說話,從小武到現在沒太多不同。當然這也許符合人們常說的第六代都重寫實的印象。他在24城裡又玩了點新鮮的糙活兒,讓人物在攝影機而不是相機面前立此存照。攝影機和相機的最顯著區別就是前者記錄活動的影像,而後者記錄活動的瞬間,那麼攝影機拍瞬間,並試圖將它凝固的企圖就顯現出另一種效果,我覺得,至少是有些許荒誕感。表情和思維是無法在一段攝影機的時間裡保持不變的,所以我們看到了胖胖的女工作了好幾遍的笑臉,還有兩個男工人之間從不自覺到自覺的小動作。
記者賈樟柯負責在電影裡出聲不出鏡,將出場訪談人物一個個帶到他覺得合適的情景中展開訪談。書上說適當的環境能促使被採訪人談出更多有用內容。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空曠車間裡的老工人,公車上離鄉又下崗的女工,家裡的大麗、接待處的衛東、理髮店的小花、廢校裡的娜娜……記者賈樟柯像個做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一樣,用他者的眼光察看這個被從原本穩固、不變的土壤上連根拔起的群體。
我想我不能說這是一部多好看的電影,因為它的畫面不夠漂亮,情節不夠緊湊,無表演的不夠徹底,但還是可以看看,如果對訪談節目有興趣,對變動的人和事有興趣,對人生變遷有興趣的話。
P.S. 看到有人說賈樟柯很聰明,也看到有人說很商業,都緣於片名和出資人的問題。
我覺得堂堂正正的打出出資者的名號沒什麼不好,也沒有扇誰的耳光。華潤置地不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家,成發集團也不是可憐巴巴的蘆柴棒,你很難在事前說有什麼是必然會發生的歷史,卻可以在事後證實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象成發集團這樣的遭遇在很多三線城市,俯拾皆是。
在我家那個小城,有403、715這些軍工代碼的巨型大廠,也有鋼球廠、叉車廠等等成批大型機械或是紡織廠,跟成發一樣,它們現在要不是被擠出城市,置換成新型住宅小區,就是完全消失了。
現在的市民們,大部份都更關心房價貴賤,也許,這種關心就像當年關心如何才能擠進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一樣。
就連附著在成發這張皮上的每個人一樣,他們也不得不好好考慮看,自己是不是能在24城裡買下一套房。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