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8-06-10 05:43:18

希望時時刻刻都有


有關於電影《時時刻刻》的。

大約五個半年份之前開始了如何是之為抑鬱症的思考,相信任何一個有過這種思考的人,都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要思考自己,思考世界,思考一大些幾乎和世界上所有方面都有關的東西,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唯物的,唯心的,科學的,自然的,好多好多。

這個過程於我大約進行了兩年。

後來是通過看好多好多的電影確立了一種態度,可以說以存在著複雜的單純面對複雜的輕鬆態度,不過這種事是用一輩子也遠遠說不明白的,就像你要問邁克坎德雷斯為什麼要荒野生存,他要嘛給不出答案,要嘛就跟你喋喋不休的說上幾十年(可能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確切答案)。

可以明確地說這是一種蠻好的態度,至少對一個人建立一個完善的自我是不成問題的。

後來就發生了許多在這態度下的事,當然也有酸澀和痛苦,不過幸福感還是更多,而不是哄騙人們用放棄得到釋放(一天比一天的討厭心理學,心理學根本不是科學)。這些事都挺好的,都挺像正常的事的。

再就是現在自己的狀態問題,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很不願意做的事,緣自懂得一些真正對自我的理解,不顧一切有時是種自私。

剛才看完的電影是《時時刻刻》,還是一個早就知道了的看過之後完全改變看法的電影。每次看完這樣的電影總想找個原著來看一看,不過出於一些對文學的偏見,還是不看了。必須承認那是種偏見,自己正在慢慢的改。

一部女性電影。

我想說自己目前對於電影中的個性花完全不信任是和對物質世界的完全不信任有關的,仔細想想兩者全部出於對自己的不信任。似乎自己失去情感了,不過有信心慢慢找回來,要說一些該決斷的事自己還是沒勇氣去做,於為人處事上來講,這些不絕斷反而有助於一個人事業成功,至少在我這兒還是有矛盾的痛苦的,我就挺愉快,出人頭地和找尋自我肯定有矛盾,人一旦感受不到這些矛盾下的痛苦了,就真的要心亡起來了。

所以對電影中的三個人抱有自私的煩惡和痛苦的同情,有時候甚至覺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個出極端女權作家的時代,這要批判當時的西方社會了,精神上的極端男權和形式上的男女平等是種充滿邪惡的虛偽,所以也無怪乎這麼多女性作家這麼多自我獨立意識強烈的作品出現。在電影裡給喜歡用歷史觀分析世界觀的人一個有力的打擊,兩個相差六十歲的人也會有相同的痛苦,所以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指導行為的思想盡善盡美,而絕不要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所有的哲學觀點都不要成為意識形態。

看女性電影永遠不可能都看得懂,自然原因。中國的小孩從小都被培養出了了解文藝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這種束縛無論大小,每個人都有的。在這兒想指出一種比較被束縛大的,認為思想感情男女無別。這有別,而且別大了。退一萬步講,一個人,只要自給自足,就有法律下的所有權利,前提在於沒有干涉別人。干涉別人所產生的責任,是必須負的,這責任沒完成,就連死都沒資格,這就是目前我的偏激觀點。所以在這個私人觀點下,對電影中的三個女性角色各有看法。維吉尼亞有資格做任何她想做的事,茱莉安摩爾飾演的蘿拉是讓人討厭的——放棄了孩子的母親(想必大多數人也都這麼看),克拉瑞薩就讓人同情了。維吉尼亞一身輕,沒任何責任對任何人負責,對於那些讓她要對自己為她付出而負責的人也可以罵他們——誰都沒有理由用約定俗成的規矩約束任何人,任何人選擇自己在不在規矩下或者在一種什麼規矩下生活是人最大的權利。維吉尼亞的一切痛苦,全部來自於病痛和自己,至少這一點上,她是自由的,不是沒有勇氣,而是沒有力量。如果《達洛維夫人》和《時時刻刻》的本源精神都出自於維吉尼亞,那就可以毫無疑問的認為這是兩部積極向上的小說,這是一部積極向上的電影。我們說非雙向的愛都是痛苦的,真的痛苦得難以忍受,便放棄吧。愛和自由是兩個有一部份重疊的圓,和諧並矛盾著。

再看蘿拉,究竟可不可以原諒。理察一生的痛苦可以說根本原因來自於這位拋棄了孩子的母親。電影的態度似乎是可以原諒的(不要幫導演說我安排那麼一場戲是表現我們天天能看到的基本現象,就像自己說的一句很明確意思的話而不承認,很不要臉),克拉瑞薩未嘗和她追究過什麼,理察甚至死前都想念著自己的媽媽。終歸這是一部女性自我情感至上的電影,這是一部很電影的電影,如果非在個人邏輯上和大眾邏輯上吹毛求疵,就甚至有點違背自己意志的感覺了。這是一個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束縛的時候,因為個人情勢是不一樣的。

有人說這部電影有抗爭意味,女性在抗爭,不同意。世界上每個人都在抗爭,與世界抗爭,與自我抗爭,不分時代不分地點。只能說片中的角色都在掙扎,放棄還是不放棄。我還是這樣想,每個人都能夠「隨」,只是底線不同,所以人表現出了不同的社會性。拋開社會性不看,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美麗的,每個人都不會天生的束縛自己束縛別人,只是環境的力量過於強大。

電影涉及太多生於死,我們說,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選擇無條件的生,所以快樂的人也居多。有時候我自己認為文學或者電影主題在於生死的時候,並不代表創作者有本事。死是一個單純的話題,比生要單純不知道多少倍。不過《時時刻刻》是電影,拍一部電影也遠比寫本書要困難得多,應當感謝所有《時時刻刻》的主創人員為我們奉獻了一部這麼好的電影。

於是再次闡明:電影遠不是文學能敘述和形容的。

至少自己只是單純從故事和人物說了說對電影的感受和想法,沒有對電影說這說那的,還好。

電影裡的人也好,電影外的人也好,無論怎樣,希望時時刻刻都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