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鳶夜

2008-06-11 07:46:22

春風化雨


    喜歡法國電影,無論別人怎樣將已略帶貶義的小資一詞加諸其上。其實法國這個國家不是僅僅懷舊與無邊無際的浪漫,franch kiss不能代表整個法國。寒假悄悄走紅一部電影,沒有明星沒有愛情沒有懸疑沒有華美沒有獵奇,一個被拍濫了的題材——問題學生與人性化老師,例如《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屢試屢不爽的結構——年老後回到故鄉展開回憶,例如《天堂電影院》《1900》。但它席捲各大影院,票房節節攀升,更題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放牛班的春天》,挺中國化的譯名。影片中的「池塘之底」在中國稱作「放牛班」,一幫不被老師認同與喜愛的學生,調皮搗蛋甚至過份的惡作劇;「春天」令人想起《死亡詩社》的另一個譯名——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馬修擔任學監後給予孩子們的尊重如同春風吹拂孩子心底,冰凍的心靈紛紛化解,被愛與快樂充滿。
    影片四分鐘便進入正題,成為名指揮家的皮耶爾參加母親葬禮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池塘之底」時的同窗杜比諾,他將馬修當年做學監的日記交給皮耶爾,翻開日記,就此進入當年的點滴。貌不驚人的馬修拎著皮箱站在「池塘之底」大鐵門前詼諧地悲嘆自己的命運,進到學校驚訝地發現這個由問題學生組成的「監管所」完全是魔鬼式管理,校長虐待孩子,所謂「行動-反應」原則是老師不負責任的野蠻型教育手段;然而學生根本不是那麼壞,他們只是因為缺乏尊重和關心理解才屢屢作惡來報復老師。這個善良的懷才不遇的音樂家決定用愛來溫暖孩子們。
    當他發現孩子喜歡唱歌時決意組建合唱團,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愛好,同時加強團結友愛。此時漂亮的皮耶爾鬧起彆扭,他很會搗蛋,事實上他卻最愛唱歌,但家庭原因使得他異常防備,不願相信人。馬修偶爾發現他擁有非凡的音樂天賦,他的嗓子如同天使般妙不可言;耐心地等待後,在皮耶爾不失面子的情形下馬修將他納入合唱團擔領獨唱。
    馬修對皮耶爾是真心的愛護,可是他對皮耶爾出眾的單身母親的好感也是不爭的事實。母親對於皮耶爾來說是神聖不可褻瀆的,是由他獨佔的。因此當他發現馬修對母親的好感時感到了憤怒與不堪,兩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和諧再次崩塌。馬修取消了他的獨唱。剛開始我不太理解馬修的做法,這樣子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明明知道皮耶爾對音樂的熱愛,竟用如此殘忍的做法對待他,好像過於心胸狹隘。情節繼續發展,伯爵夫人聽說了馬修的合唱團,讚揚他們的新式教學法,便想來看現場演出。馬修指揮所有的孩子唱起《黑夜》,天籟般的童聲令伯爵夫人驚嘆不已,卻也對落寞地站在角落的皮耶爾好奇,「這個孩子是在受懲罰嗎?」「不,他是特別的。」馬修似乎還在生氣。出其不意的,一個段落後,馬修忽然轉向皮耶爾,示意他獨唱,皮耶爾不可置信,繼而狂喜,當他美妙的無懈可擊的歌聲輕輕飄揚,每一個人都被帶入了聖潔的天堂。「我在這個孩子身上同樣學到了很多,我第一次在他眼裡看到感激與被諒解的喜悅。」這時刻我都不知道自己流淚了。在這裡音樂成了催化劑,不僅催化情節,更催化淚水。此片的音樂製作擔綱雅克·貝漢「天·地·人三部曲」的音樂,自然無比傑出;溫情動人的音樂經由純潔無暇的童聲更具有殺傷力。雖然我都感應不到流淚的衝動,不過感情發酵顯然沒有經過我的大腦反射。
     功利十足的校長在升職失敗後將一切過錯推到博得孩子敬愛的馬修身上,解僱了馬修,還不准孩子見他最後一面。馬修默默收拾行李走向空無一人的大門口。他多麼渴望孩子們能勇敢地出來為他送行,可是他失望了。在旁白里他的傷心令人痛心:我只能把他們看作懦弱和冷漠。但他對自己太沒信心了,孩子們早就被他感化,深厚的情誼牢固地建立在兩者之間——從高塔窗口飛出一隻只紙飛機,每隻飛機上寫著孩子們的祝福,幾十隻紙飛機一瞬間飛滿天空,落在馬修腳邊。全劇達到高潮,情緒調動到極點,沒用的我又一次熱淚盈眶。
    馬修堅定地走出校門,他無憾了,愛是最偉大的力量。
    樂觀、詼諧、勇敢、善良,是不俊不帥的馬修深深吸引人的地方,他不算一個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更不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但他懂得愛人,僅僅如此,足夠稱作好老師。我們求學過程中遇到過許多老師,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形形色色。總有那麼幾個印象深刻。一個老師應該具備什麼素質?
    百年育人,學校的功能除了傳業,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授道。選拔教師時,專業背景是首要條件,而道德是考核的必需指標,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一個老師甚至可以影響學生一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我很幸運,每個階段都遇到伯樂,大概是因為成績好,自然討得歡心。但公正地看,這些老師中有個別非常功利,有權有勢的學生或者油水多的學生就特別關照,成績差的調皮的學生就不聞不問甚至隨意辱罵。這種情況不是個別,只要有心觀察就會發現到處都有。隨著學歷增高年齡增長,老師的作用越來越小,但一個人成形期在青少年,假如出現一些報紙上刊登的體罰成性、強姦猥褻的偽君子,孩子該自認倒霉嗎?選拔制度在任何領域都是個問題,科學的評估選拔機制必然要早日完善。
    
    
評論